| 作者简介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6页 |
| 论文中地名翻译表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选题根据 | 第17-18页 |
|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第1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8-23页 |
| ·景观生态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GIS在景观生态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存在问题 | 第23页 |
|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 第23-24页 |
| ·研究范围 | 第23-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 §1.4 论文结构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山地景观生态评价研究理论基础及其研究方法 | 第25-36页 |
| §2.1 山地景观生态的有关概念 | 第25-27页 |
|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 第25-26页 |
| ·山地景观生态的主要概念 | 第26-27页 |
| §2.2 山地景观生态研究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 ·热带季风山地景观生态理论 | 第27-30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0页 |
| ·系统论 | 第30-31页 |
| §2.3 GIS模型在山地景观生态评价分析中的应用 | 第31-33页 |
| ·DEM模型在山地景观生态要素分析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 ·基于ALES-GIS耦合模型的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32页 |
| ·基于AHP-GDM和GIS耦合模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32-33页 |
| §2.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沙巴县山地景观生态格局的形成因素特点分析 | 第36-50页 |
| §3.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造成沙巴县景观的垂直格局 | 第36-43页 |
| ·研究区的地理位置 | 第36-37页 |
| ·研究区的自然条件 | 第37-43页 |
| §3.2 人口及社会经济条件 | 第43-46页 |
| ·人口与民族 | 第43-44页 |
| ·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开采 | 第44-46页 |
| §3.3 森林恢复生态演替对沙坝县山地景观稳定性影响分析 | 第46-49页 |
| ·自然森林恢复生态演替 | 第46-48页 |
| ·人工森林恢复生态演替 | 第48-4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基于GIS的沙巴县山地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 第50-80页 |
| §4.1 GIS数据库建立及空间分析方法 | 第50-53页 |
| ·数据来源与GIS数据库建立 | 第50-51页 |
| ·空间分析方法 | 第51-53页 |
| §4.2 基于GIS的沙巴县山地景观生态单因子分析 | 第53-67页 |
| ·地形地貌要素分析及地图制图 | 第54-57页 |
| ·土壤要素分析及地图制图 | 第57-62页 |
| ·气候要素分析及地图制图 | 第62-64页 |
| ·植被要素分析及地图制图 | 第64-67页 |
| §4.3 基于GIS的沙巴县山地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分析 | 第67-79页 |
| ·沙巴县山地景观生态分类 | 第67-74页 |
| ·沙巴县山地景观生态分区 | 第74-7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五章 基于GIS的沙巴县山地景观生态评价 | 第80-107页 |
| §5.1 基于GIS的沙巴县森林景观生态保存值评价 | 第80-86页 |
| ·熵模型在森林景观生态评价中的应用 | 第80-82页 |
| ·沙巴县森林景观评价中的熵模型解决结果 | 第82-84页 |
| ·基于GIS的沙巴县森林景观保存值模拟 | 第84-86页 |
| §5.2 对一些典型农作物的沙巴县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 | 第86-100页 |
| ·ALES-GIS模型在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 第86-87页 |
| ·评价的农作物组选择及其生态指标阈值确定 | 第87-97页 |
| ·对一些典型农作物的沙巴县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97-100页 |
| §5.3 沙巴县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 第100-106页 |
| ·评价方法及模型的创建 | 第100-102页 |
| ·评价要素分级及权重值确定 | 第102-104页 |
| ·稳定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104-10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 第六章 沙巴县山地农林业景观生态规划 | 第107-117页 |
| §6.1 沙巴县山地农林业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 | 第107-111页 |
| ·沙巴县农林业发展现状及土地利用现状 | 第107-109页 |
| ·农林业景观的潜力面积 | 第109-110页 |
| ·农林结合的经济发展功能 | 第110-111页 |
| §6.2 沙巴县农林业景观生态功能分区 | 第111-114页 |
| ·生态保护区 | 第112页 |
| ·生态缓冲区 | 第112-113页 |
| ·生产与生态恢复区 | 第113页 |
| ·生态农业区 | 第113-114页 |
| §6.3 沙巴县山地农林业景观生态发展空间建议 | 第114-116页 |
| ·农作物发展优先的空间 | 第114-115页 |
| ·森林发展优先的空间 | 第115-116页 |
| ·保存优先的空间 | 第116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0页 |
| §7.1 结论 | 第117-119页 |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17-118页 |
| ·创新点 | 第118页 |
| ·缺点与不足 | 第118-119页 |
| §7.2 展望 | 第119-120页 |
| 致谢 | 第120-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31页 |
| 附录 | 第131-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