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环境约束下吉林省能源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目录第1-8页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5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1-16页
  一、 选题背景第11-14页
  二、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4-16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32页
  一、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第16-21页
  二、 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研究第21-24页
  三、 能源消耗与环境质量研究第24-28页
  四、 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第28-31页
  五、 研究进展述评第31-32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第32-35页
  一、 研究内容第32-33页
  二、 研究思路第33页
  三、 技术路线第33-35页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第35-55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第35-41页
  一、 能源及能源效率第35-39页
  二、 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第39-41页
 第二节 基本理论第41-46页
  一、 人地关系理论第41-42页
  二、 能源经济学理论第42-43页
  三、 环境价值论第43-44页
  四、 协调发展理论第44-45页
  五、 绿色经济理论第45-46页
 第三节 技术分析方法第46-55页
  一、 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第46-49页
  二、 协整分析第49-52页
  三、 指数分解法第52-55页
第三章 吉林省能源、经济、环境发展特征分析第55-99页
 第一节 能源生产、利用及消费第55-71页
  一、 能源生产及外调情况分析第55-59页
  二、 能源消费时空特征分析第59-64页
  三、 行业能源消费评价第64-71页
 第二节 经济发展概况第71-84页
  一、 经济发展演变历程第71-75页
  二、 产业结构演变第75-81页
  三、 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分析第81-84页
 第三节 环境质量概况第84-99页
  一、 自然资源第85页
  二、 大气环境质量第85-92页
  三、 水环境质量第92-96页
  四、 工业污染物排放第96-99页
第四章 环境约束下吉林省全要素能源效率时空差异分析第99-119页
 第一节 全要素能源效率时空差异分析第99-109页
  一、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第99-101页
  二、 全要素能源效率动态分析第101-103页
  三、 全要素能源效率区域差异第103-109页
 第二节 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指数区域差异分析第109-114页
  一、 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指数动态变化分析第109-112页
  二、 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指数空间差异第112-114页
 第三节 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敛性及影响因素分析第114-119页
  一、 收敛性分析第114-116页
  二、 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计量分析第116-119页
第五章 环境约束下吉林省全要素能源效率行业异质性分析第119-147页
 第一节 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第119-131页
  一、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第119-121页
  二、 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分析第121-123页
  三、 全要素能源效率行业差异分析第123-128页
  四、 规模收益分析第128-131页
 第二节 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指数差异分析第131-141页
  一、 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指数及其分解第131-134页
  二、 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及差异性分析第134-141页
 第三节 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收敛及影响因素分析第141-147页
  一、 收敛分析第141-143页
  二、 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计量分析第143-147页
第六章 环境约束下吉林省能源经济协调发展分析第147-191页
 第一节 能源消费与经济总量关系分析第147-157页
  一、 协整及协整检验第147-151页
  二、 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解第151-154页
  三、 能源消费弹性第154-157页
 第二节 能源消费强度第157-170页
  一、 吉林省能源消费强度总体分析第157-166页
  二、 能源消费强度分解第166-168页
  三、 产业结构变化对各类能源消费强度影响分析第168-170页
 第三节 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第170-191页
  一、 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第170-179页
  二、 能源-经济-环境协整分析第179-185页
  三、 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度评价第185-191页
第七章 吉林省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调控第191-203页
 第一节 调控思路第191-193页
  一、 实施结构优化战略第192-193页
  二、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第193页
  三、 实施循环发展战略第193页
  四、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第193页
 第二节 调控对策第193-203页
  一、 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第193-197页
  二、 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科技水平第197-198页
  三、 加强经济转型发展第198-200页
  四、 加大立法监督和市场监督第200-201页
  五、 加快提高城镇化质量,增强民众环保意识第201-203页
第八章 结论第203-207页
 一、 基本结论第203-205页
 二、 创新点第205-206页
 三、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206-207页
参考文献第207-221页
发表文章第221-223页
致谢第223-224页

论文共2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吉林省土壤—水稻系统环境质量分析评估及重金属复合污染研究
下一篇:越橘需冷量及休眠期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