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0-4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研究设计 | 第10页 |
·病例来源 | 第10页 |
3. 临床资料 | 第10-14页 |
·病例入选标准 | 第10-13页 |
·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纳入标准 | 第11-12页 |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病例剔除标准 | 第12页 |
·病例脱落标准 | 第12-13页 |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13页 |
·一般资料 | 第13-14页 |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病例分组 | 第13-14页 |
4. 治疗方法 | 第14-16页 |
·内服 | 第14-15页 |
·治疗组 | 第14-15页 |
·对照组 | 第15页 |
·外治 | 第15-16页 |
·梅花针叩刺 | 第15页 |
·米诺地尔溶液外擦 | 第15-16页 |
·注意事项及调护 | 第16页 |
5. 临床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 第16-17页 |
·临床观察指标 | 第16-17页 |
·疗效评价标准 | 第17页 |
6. 安全性评价 | 第17页 |
7. 统计学方法 | 第17-18页 |
8. 结果 | 第18-24页 |
·病例完成情况 | 第18页 |
·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之间的比较分别见上表1、表2、表3 | 第18页 |
·两组病情轻重、病的分期的比较 | 第18-19页 |
·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的比较 | 第19-20页 |
·治疗组组内的比较情况 | 第19页 |
·对照组组内的比较情况 | 第19-20页 |
·两组组间的比较 | 第20-22页 |
·治疗前皮损个数的比较 | 第20-21页 |
·组间治疗4周后比较 | 第21页 |
·组间治疗8周后比较 | 第21-22页 |
·病情轻重分级与疗效的比较 | 第22-23页 |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6) | 第23页 |
·安全性评价(见表17) | 第23-24页 |
9. 讨论 | 第24-37页 |
·中医学对斑秃的认识 | 第24-25页 |
·祖国医学对斑秃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4-25页 |
·西医对斑秃的认识 | 第25-28页 |
·西医对斑秃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 第25-28页 |
·立论组方依据 | 第28-29页 |
·斑秃皮损的病理变化 | 第28页 |
·导师关于斑秃的论治 | 第28-29页 |
·组药分析 | 第29-33页 |
·方解 | 第29-31页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1-33页 |
·外治法 | 第33-35页 |
·梅花针理论溯源 | 第33-34页 |
·梅花针的使用方法 | 第34页 |
·米诺地尔溶液的作用机理 | 第34-35页 |
·调节与护理 | 第35页 |
·饮食调理 | 第35页 |
·心理调节 | 第35页 |
·生活调理 | 第35页 |
·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10. 结论 | 第37页 |
11. 问题与展望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第二部分 综述 斑秃的治疗研究近况 | 第42-56页 |
1. 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第42-47页 |
·内治 | 第42-45页 |
·辨证论治 | 第42-43页 |
·专方治疗 | 第43-44页 |
·中成药治疗 | 第44-45页 |
·外治 | 第45-47页 |
·药物外治法 | 第45-46页 |
·外用针灸、穴位治疗 | 第46-47页 |
·中西药联合治疗 | 第47页 |
2.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第47-52页 |
·全身药物治疗 | 第48页 |
·外用药物治疗 | 第48-50页 |
·物理疗法 | 第50-51页 |
·心理学干预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一 | 第57-59页 |
附录二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