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植物寄生线虫的致病机制 | 第10-12页 |
·夺取营养和机械损伤 | 第10页 |
·分泌物对寄主的毒害 | 第10页 |
·线虫与其他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 第10-12页 |
·线虫与病原真菌的相互作用 | 第11页 |
·线虫与病原细菌的相互作用 | 第11页 |
·线虫与病毒的相互关系 | 第11-12页 |
·烟草寄生线虫及其危害 | 第12-14页 |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 | 第12页 |
·根腐(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spp.) | 第12-13页 |
·胞囊线虫(Heterodera spp & Globodera spp) | 第13-14页 |
·茎线虫(Ditylenchus spp) | 第14页 |
·烟草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spp.) | 第14页 |
·剑线虫(Xiphinema spp) | 第14页 |
·毛刺线虫(Trichodorus spp.) | 第14页 |
·针线虫(Paratylenchus spp.) | 第14页 |
·线虫复合病害诊断方法 | 第14-16页 |
·组织病理学方法 | 第15页 |
·田间调查法 | 第15页 |
·病原物混合接种法 | 第15-16页 |
·治疗诊断法(病土处理法) | 第16页 |
·植物寄生线虫鉴定方法 | 第16-17页 |
·形态学方法 | 第16页 |
·同工酶技术 | 第16页 |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6-17页 |
·烟草寄生线虫复合病害的防治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加强检疫 | 第17页 |
·农业防治 | 第17-18页 |
·物理防治 | 第18页 |
·化学防治 | 第18-19页 |
·生物防治 | 第19-20页 |
2 引言 | 第20-2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烟草寄生线虫复合病害的调查 | 第21页 |
·田间调查法 | 第21页 |
·组织病理学法 | 第21页 |
·烟草寄生线虫属的检测 | 第21-22页 |
·烟株根系采集 | 第21-22页 |
·主要试剂、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线虫群体DNA的提取 | 第22页 |
·简并引物的PCR扩增 | 第22页 |
·烟草寄生线虫种的检测与鉴定 | 第22-24页 |
·烟草根结线虫的鉴定 | 第22-23页 |
·烟草胞囊线虫的鉴定 | 第23-24页 |
·烟草短体(根腐)线虫的PCR检测 | 第24页 |
·烟草茎线虫的PCR检测 | 第24页 |
·烟草寄生线虫复合病害防治小区试验 | 第24-28页 |
·供试药物与材料 | 第24-25页 |
·供试药剂 | 第24-25页 |
·供试植物 | 第25页 |
·田间处理设计 | 第25页 |
·效果调查 | 第25-26页 |
·药害调查 | 第25页 |
·防效调查 | 第25-26页 |
·不同处理对土壤健康相关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26-28页 |
·供试土样 | 第26页 |
·培养基 | 第26页 |
·田间土样的土壤酶活性测定 | 第26页 |
·田间土样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26-2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8-40页 |
·线虫复合病害调查结果 | 第28-29页 |
·烟草寄生线虫属的检测结果 | 第29-30页 |
·烟草寄生线虫种的鉴定与检测结果 | 第30-36页 |
·烟草根结线虫的鉴定与检测 | 第30-33页 |
·烟草根结线虫的形态鉴定 | 第30-32页 |
·烟草根结线虫的PCR检测 | 第32-33页 |
·烟草胞囊线虫鉴定与检测 | 第33-35页 |
·烟草胞囊线虫形态鉴定 | 第33-34页 |
·烟草胞囊线虫PCR检测 | 第34-35页 |
·烟草短体(根腐)线虫的PCR检测 | 第35页 |
·烟草茎线虫的PCR检测 | 第35-36页 |
·根结线虫复合病害的防治及防治机理初步分析 | 第36-40页 |
·不同药剂对线虫病和黑胫病的防治结果 | 第36-37页 |
·不同药剂处理对烟草生育期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不同药剂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同药剂处理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 第38页 |
·不同药剂处理对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 第38页 |
·不同药剂处理对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同药剂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药剂处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页 |
·不同药剂处理对土壤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页 |
·不同药剂处理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0-44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调查明确了河南烟草寄生线虫复合侵染的普遍性 | 第40页 |
·鉴定明确了河南省烟草寄生线虫的种类及分布 | 第40-41页 |
·比较了生态制剂对线虫复合病害的防治效果 | 第41页 |
·分析了生态制剂对线虫复合病害的防病机制 | 第41页 |
·讨论 | 第41-44页 |
·线虫鉴定方法的探讨 | 第41页 |
·河南省烟草根结线虫的鉴定 | 第41-42页 |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烟草 | 第42页 |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染烟草 | 第42页 |
·生态制剂防治线虫复合病害的展望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ABSTRACT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