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3页 |
·野生大豆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现状 | 第11-12页 |
·野生大豆的起源和分类概述 | 第12-13页 |
·野生大豆抗病性研究 | 第13-15页 |
·野生大豆资源的创新利用 | 第15-17页 |
·大豆根腐病研究概述 | 第17-19页 |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及危害 | 第17-18页 |
·大豆根腐病病原种类及复合侵染关系 | 第18-19页 |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与利用 | 第19-28页 |
·产生毒素的真菌种类 | 第19-20页 |
·真菌毒素的提取、纯化和检测 | 第20-23页 |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致病机理 | 第23-27页 |
·植物病原菌毒素的应用 | 第27-28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8-33页 |
第二章 禾谷镰刀菌毒素的提取及活性测定 | 第33-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材料 | 第33-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7页 |
·两种培养基毒素提取液的活性比较 | 第35-36页 |
·滤液对大豆胚根生长的影响 | 第36页 |
·不同方法提取的毒素比较 | 第36-3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禾谷镰刀菌毒素对野生大豆幼苗的致病作用 | 第39-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材料 | 第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毒素滤液的热稳定性 | 第41页 |
·毒素对野生大豆胚根生长的影响 | 第41-42页 |
·毒素对幼苗的致萎蔫性 | 第42-43页 |
·毒素引起野生大豆根部的症状 | 第43页 |
·毒素对胚根恢复生长的影响 | 第43-45页 |
·毒素对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4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禾谷镰刀菌毒素对野生大豆幼苗物质代谢的影响 | 第47-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材料 | 第47-48页 |
·方法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禾谷镰刀菌毒素处理后野生大豆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49-51页 |
·禾谷镰刀菌毒素处理后野生大豆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第51-52页 |
·禾谷镰刀菌毒素对野生大豆幼苗 POD 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禾谷镰刀菌毒素对野生大豆幼苗 PAL 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禾谷镰刀菌毒素对野生大豆幼苗 PPO 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禾谷镰刀菌毒素诱导的野生大豆根尖细胞凋亡 | 第57-6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8-59页 |
·供试材料、菌种 | 第58页 |
·方法 | 第58-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1页 |
·禾谷镰刀菌毒素对野生大豆根冠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DNA Ladder 检测结果 | 第60-6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1-63页 |
第六章 野生大豆 NBS 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3-7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6页 |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实验方法 | 第64-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1页 |
·总 DNA 和 RNA 的提取 | 第66-67页 |
·目的条带的扩增 | 第67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7-71页 |
·小结与结论 | 第71-73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73-79页 |
·总结 | 第73-75页 |
·禾谷镰刀菌毒素的提取 | 第73页 |
·毒素的致病作用 | 第73-74页 |
·毒素对野生大豆幼苗物质代谢的影响 | 第74-75页 |
·禾谷镰刀菌毒素诱导的野生大豆根尖细胞凋亡 | 第75页 |
·野生大豆 NBS 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5页 |
·讨论 | 第75-77页 |
·问题与不足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