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1页 |
2 驰名商标淡化理论概述 | 第11-16页 |
·驰名商标淡化的定义 | 第11页 |
·驰名商标淡化的性质 | 第11-12页 |
·驰名商标淡化的表现形式 | 第12-13页 |
·弱化 | 第12-13页 |
·丑化 | 第13页 |
·退化 | 第13页 |
·商标反淡化理论的由来及发展 | 第13-15页 |
·混淆理论 | 第13-14页 |
·联想理论 | 第14页 |
·淡化理论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3 国外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评析 | 第16-26页 |
·美国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评析 | 第16-19页 |
·德国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评析 | 第19-21页 |
·法国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评析 | 第21-22页 |
·日本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评析 | 第22-23页 |
·欧盟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评析 | 第23页 |
·国外商标反淡化制度研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4 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现状分析 | 第26-36页 |
·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立法现状 | 第26-29页 |
·我国《商标法》的相关规定 | 第26-28页 |
·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 第28-29页 |
·部门规章与地方性法规的相关规定 | 第29页 |
·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驰名商标认定的异化 | 第29-30页 |
·反淡化保护的对象单一 | 第30-32页 |
·将混淆视为淡化的前提 | 第32-33页 |
·救济方式不完善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5 完善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的建议 | 第36-42页 |
·尽快确立反淡化制度 | 第36页 |
·完善驰名商标认定机制 | 第36-37页 |
·对未注册驰名商标采取跨类保护 | 第37-38页 |
·界定商标淡化的法律概念 | 第38-39页 |
·完善驰名商标淡化的救济方式 | 第39-40页 |
·建立联合商标和防御商标制度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