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 选题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价值 | 第9页 |
三、 理论及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四、 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 第12-16页 |
(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前提 | 第12-14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观 | 第14-16页 |
二、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 | 第16-21页 |
(一)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思想 | 第16页 |
(二) 其他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继承和发展 | 第16-21页 |
1.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 第16-19页 |
2. 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结 | 第19-20页 |
3. 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评价 | 第20-21页 |
三、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视角:新陈代谢断裂论 | 第21-24页 |
(一) “新陈代谢”概念的引入 | 第21-22页 |
(二) “新陈代谢”链条的断裂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 | 第22-24页 |
四、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价值 | 第24-2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 第24-25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 第25页 |
(三)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奠定了理论依据 | 第25-28页 |
五、 构建生态文明观,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路径 | 第28-38页 |
(一) 政府应树立明确的环保目标,不断完善管理体制 | 第28-29页 |
(二) 修订完善法律体系,推动立法治污 | 第29-31页 |
(三) 建立和完善监测标准和系统,推动公众参与,加强监管 | 第31-32页 |
(四) 严格执法,树立监管权威 | 第32-34页 |
(五)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产业转型 | 第34-36页 |
(六) 注重和加强国际合作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