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瓦窑堡油田中山川区块长6储层描述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8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3页
     ·国外现状第8-12页
     ·国内现状第12-13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3页
   ·技术路线第13-15页
第二章 油田地质概况第15-31页
   ·概况第15-19页
     ·地理位置第15-16页
     ·区域地质特征第16-19页
     ·勘探开发现状第19页
   ·长 6 油层组细分对比第19-25页
     ·地层划分第19-23页
     ·主要油层组的岩性和电性特征第23-25页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第25-31页
     ·沉积微相划分及其特征第25-28页
     ·平面微相及其砂体展布特征第28-31页
第三章 储层特征第31-62页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31-32页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第32-38页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第32-36页
     ·成岩作用序列及砂岩孔隙演化特征第36-38页
   ·孔隙结构特征第38-44页
     ·孔隙类型及其组合第38-40页
     ·孔喉大小及分布第40-43页
     ·毛管压力曲线类型及孔隙结构分类第43-44页
   ·储层物性特征第44-46页
     ·物性总体特征第44-45页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第45页
     ·储层分类及评价第45-46页
   ·储层潜在敏感性分析第46-49页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第49-56页
     ·层间非均质特征描述第49-50页
     ·层内非均质特征描述第50-52页
     ·平面非均质性特征第52-56页
   ·储层渗流特征第56-58页
     ·储层的润湿性第56-57页
     ·油层油水相对渗透率特征及水驱油特征第57-58页
   ·储层四性关系第58-62页
     ·岩性与电性第59页
     ·物性与电性第59页
     ·含油性与电性第59-62页
第四章 储层参数确定第62-79页
   ·孔隙度解释模型第62-64页
   ·原始含油饱和度计算模型第64-69页
     ·应用阿尔奇公式计算含油饱和度第64-66页
     ·密闭取芯分析法第66-67页
     ·压汞法解释含油饱和度第67-69页
   ·有效厚度划分第69-79页
     ·岩性、含油性、物性下限第69-75页
     ·有效厚度的电性标准第75-77页
     ·有效厚度的确定与夹层扣除第77-79页
结论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庄油区长6油层储层评价
下一篇:地震资料处理保幅评价准则建立及关键技术的保幅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