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1页 |
| 1 前言 | 第11-25页 |
| ·2,3-丁二醇的简介 | 第11-17页 |
| ·2,3-丁二醇的生物合成 | 第12-13页 |
| ·2,3-丁二醇立体异构体合成机理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 ·K pneumoniae中2,3-丁二醇合成途径关键酶介绍 | 第17-19页 |
| ·budC基因编码的2,3-丁二醇脱氢酶 | 第18页 |
| ·dhaD基因编码的甘油脱氢酶 | 第18页 |
| ·budA基因编码的α-乙酰乳酸脱羧酶 | 第18-19页 |
| ·乙偶姻的简介 | 第19-21页 |
| ·化学法合成乙偶姻 | 第19页 |
| ·生物法合成乙偶姻 | 第19-21页 |
| ·乙偶姻分解代谢途径 | 第21页 |
| ·K pneumoniae同源重组工具——Red重组系统简介 | 第21-23页 |
| ·RecBCD重组/核酸外切酶简介 | 第23-24页 |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41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30页 |
|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 ·酶和主要试剂 | 第26页 |
| ·质粒与菌株 | 第26-27页 |
| ·实验所用到的溶液及配制方法 | 第27-29页 |
| ·发酵培养基 | 第29-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41页 |
| ·基因组和质粒的提取 | 第30页 |
| ·引物的设计和PCR扩增 | 第30-31页 |
| ·TA克隆与连接 | 第31页 |
| ·双酶切与连接反应 | 第31-32页 |
| ·大肠杆菌化转感受态细胞的制作及转化方法 | 第32-33页 |
| ·电转感受态细胞的制作及电转化方法 | 第33页 |
| ·克雷伯肺炎杆菌的基因敲除方法 | 第33-36页 |
| ·克雷伯肺炎杆菌及衍生突变菌株的发酵培养 | 第36页 |
| ·蛋白表达,纯化及酶动力学分析方法 | 第36-39页 |
| ·高效液相、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1-72页 |
| ·克雷伯肺炎杆菌立体异构体合成机理研究 | 第41-61页 |
| ·budC和dhaD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42-48页 |
| ·重组菌株发酵结果分析 | 第48-54页 |
| ·E. coli BL21/budC和E. coli BL21/dhaD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54-56页 |
| ·丁二醇脱氢酶和甘油脱氢酶的立体专一性分析 | 第56-59页 |
| ·2,3-丁二醇合成途径的推测 | 第59-61页 |
| ·发酵法生产R-乙偶姻 | 第61-66页 |
| ·构建生产R-乙偶姻的基因缺失突变株 | 第62-64页 |
| ·乙偶姻利用性能测试 | 第64-65页 |
| ·乙偶姻发酵结果分析 | 第65-66页 |
| ·克雷伯菌重组效率的研究 | 第66-72页 |
| ·构建kp-pDK6-△gam-red菌株 | 第67-69页 |
| ·构建kp-△recB突变株 | 第69-71页 |
| ·同源重组效率的比较 | 第71-72页 |
| 4 结论 | 第72-73页 |
| 5 展望 | 第73-74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 7 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情况 | 第81-82页 |
| 8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