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核桃病害种类及危害性 | 第8-12页 |
·国内外核桃病害种类 | 第8-10页 |
·链格孢属 Alternaria Nees 真菌对木本植物的危害性 | 第10-12页 |
·有关 Alternaria sp.属种级分类的研究 | 第12-15页 |
·链格孢属的现代概念 | 第12页 |
·链格孢形态鉴定 | 第12-13页 |
·链格孢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13-15页 |
·Alternaria sp.引起的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病样采集与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纯化 | 第17页 |
·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 第17-18页 |
·病原菌的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 | 第18页 |
·防治核桃叶斑病病菌药剂的筛选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核桃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第19-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分离病样的采集 | 第19页 |
·分离用器具药品及培养基 | 第19页 |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第19-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核桃叶斑病田间危害症状 | 第20-21页 |
·和田喀什阿克苏病样分离结果 | 第21-2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 第26-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接种菌株 | 第26页 |
·接种材料及用具 | 第26页 |
·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 第26-27页 |
·发病组织的再分离 | 第27页 |
·温度和保湿时间对病原菌接种发病的影响 | 第27-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各地区病样分离物致病性测定结果 | 第28-29页 |
·再分离结果 | 第29-30页 |
·交叉接种结果 | 第30-31页 |
·温度与保湿时间对病原菌接种发病的影响结果 | 第31-3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5-37页 |
第4章 病原菌的鉴定 | 第37-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实验材料及器具 | 第37页 |
·病原菌的形态鉴定 | 第37-38页 |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菌落培养特性观察 | 第39页 |
·产孢表型观察 | 第39-41页 |
·供试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1-4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3-45页 |
第5章 核桃叶斑病杀菌剂的筛选 | 第45-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供试菌株 | 第45页 |
·供试药剂 | 第45页 |
·供试药剂对核桃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5-46页 |
·供试药剂对核桃叶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6页 |
·田间小区初步防病试验 | 第46-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供试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7-49页 |
·供试药剂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9-50页 |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 第5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0-5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