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温性针叶林研究概述 | 第10-11页 |
·相关概念 | 第10页 |
·种群结构与动态 | 第10页 |
·空间格局分析 | 第10-11页 |
·种内种间关系研究 | 第11页 |
·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 第11-13页 |
·物种多样性的涵义 | 第11-12页 |
·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种间关系的研究 | 第13-14页 |
·空间点格局研究 | 第13-14页 |
·种间联结性研究 | 第14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调查方法及内容 | 第15-17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5页 |
·调查方法与内容 | 第15-17页 |
第三章 温性针叶林植物种类组成及区系特征 | 第17-26页 |
·温性针叶林植物的种类组成 | 第17-20页 |
·科的组成分析 | 第17-19页 |
·属的组成分析 | 第19-20页 |
·群落组成的区系特征 | 第20-24页 |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 第20-22页 |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 第22-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温性针叶林群落结构数量特征 | 第26-45页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聚类分析方法 | 第26页 |
·重要值的计算 | 第26页 |
·温性针叶林群落结构特征 | 第26-44页 |
·温性针叶林群落样地情况 | 第26-27页 |
·温性针叶林群落样地聚类分析 | 第27-29页 |
·温性针叶林群落结构特征 | 第29-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温性针叶林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45-56页 |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 第45-46页 |
·不同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46-47页 |
·阿尔法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 | 第47-53页 |
·海拔梯度格局 | 第47-49页 |
·坡度梯度格局 | 第49-51页 |
·坡向梯度格局 | 第51-53页 |
·贝塔多样性指数的海拔梯度格局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温性针叶群系乔木层种间相关性研究 | 第56-60页 |
·种间相关性分析方法 | 第56页 |
·温性针叶林乔木层植物种间相关性分析 | 第56-58页 |
·南方铁杉群系乔木层种间相关性分析 | 第56-57页 |
·黄山松群系乔木层种间相关性分析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七章 南方铁杉林空间格局研究 | 第60-71页 |
·点格局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单种、种群各龄级分布格局分析 | 第60-61页 |
·龄级间、种间关系分析 | 第61页 |
·南方铁杉群系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 第61-65页 |
·南方铁杉群系种群单种的分布格局 | 第61-63页 |
·南方铁杉单种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分布格局 | 第63-65页 |
·南方铁杉群系种群空间关联性 | 第65-69页 |
·南方铁杉群系主要树种种间关联性 | 第65-66页 |
·南方铁杉种群不同发育阶段间的空间相关关系 | 第66-68页 |
·南方铁杉种群不同发育阶段与枯立木间的空间相关关系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1-74页 |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问题与讨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附录 温性针叶林样地维管束植物名录 | 第79-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