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五度接受外来艺术影响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言 | 第8-12页 |
| ·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本文基本思路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中国画五度接受外来艺术影响概述 | 第12-68页 |
|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绘画促使中国画的成熟与丰富 | 第12-20页 |
| ·中国画对犍陀罗、笈多艺术的吸收 | 第12-19页 |
| ·萨珊波斯艺术对中国画的影响 | 第19-20页 |
| ·隋唐五代时期:本土的强势与外来艺术的有限渗透 | 第20-27页 |
| ·对魏晋借鉴西域画法的延续 | 第21-23页 |
| ·中亚壁画与敦煌壁画 | 第23-25页 |
| ·摩尼教绘画与中国画技法 | 第25-27页 |
| ·明清时期:影响的分流与各自为战 | 第27-42页 |
| ·西画东渐的影响与明清宫廷绘画 | 第27-34页 |
| ·利玛窦与西画东传 | 第27-28页 |
| ·龙华民等传教士与西画蔓延 | 第28-29页 |
| ·从南怀仁到郎世宁与西画的影响 | 第29-34页 |
| ·中西贸易与广东十三行的外销画 | 第34-39页 |
| ·世俗审美与上海土山湾工场、时事画报及月份牌 | 第39-42页 |
| ·民国时期:固守传统与难以抵挡的外来艺术潮流 | 第42-58页 |
| ·学习西方绘画的先驱与留学潮 | 第42-49页 |
| ·广东早期留学画家 | 第42-45页 |
| ·留日画家 | 第45-47页 |
| ·留欧画家 | 第47-49页 |
| ·新式美术教育的兴起 | 第49-51页 |
| ·中国画革命与改良的论争 | 第51-54页 |
| ·决澜社与美术社团的作用 | 第54-58页 |
| ·新中国时期:中国画多元化不可逆转 | 第58-68页 |
| ·西方美术理论、技法的引进与发展 | 第58-62页 |
| ·中国画“危机”论之争 | 第62-64页 |
| ·外国艺术展览在中国 | 第64-68页 |
| 第三章 历度中国画接受外来艺术影响特点分析 | 第68-86页 |
| ·历度中国画接受外来艺术影响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68-74页 |
| ·佛教传入影响下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68-70页 |
| ·西学东渐影响下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70-72页 |
| ·苏俄及美国文化艺术影响下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72-74页 |
| ·历度中国画接受外来艺术影响的范围与深度 | 第74-86页 |
| ·魏晋时期外来艺术影响的范围与深度 | 第74-76页 |
| ·隋唐五代时期外来艺术影响的范围与深度 | 第76-77页 |
| ·明清时期外来艺术影响的范围与深度 | 第77-79页 |
| ·民国时期外来艺术影响的范围与深度 | 第79-81页 |
| ·新中国时期外来艺术影响的范围与深度 | 第81-86页 |
| 第四章 中国画接受外来艺术影响终至变革的成因探讨 | 第86-112页 |
| ·社会文化因素 | 第86-96页 |
| ·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因素 | 第86-90页 |
| ·艺术思潮因素 | 第90-93页 |
| ·社会心理因素 | 第93-96页 |
| ·民国之前中国画接受外来艺术影响的基础铺垫 | 第96-105页 |
| ·宫廷贵族基础 | 第96-99页 |
| ·文人士族基础 | 第99-102页 |
| ·民间民众基础 | 第102-105页 |
| ·外来艺术传播过程中构成要素的变化 | 第105-108页 |
| ·教育体制特别是美术教育体制的变革 | 第108-112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112-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2-123页 |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