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小结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网络舆论与政策问题的理论界定 | 第15-23页 |
第一节 网络舆论 | 第15-19页 |
一、舆论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网络舆论 | 第16页 |
三、网络舆论的特点 | 第16-18页 |
四、网络舆论的形成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政策问题 | 第19-21页 |
一、政策问题的概念 | 第19-20页 |
二、政策问题的特征 | 第20页 |
三、政策问题的形成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多源流理论及其在政策问题分析中的运用 | 第21-23页 |
一、什么叫多源流理论 | 第21-22页 |
二、多源流理论在政策问题分析中的运用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网络舆论影响政策问题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 第23-27页 |
第一节 网络舆论影响政策问题形成的条件 | 第23-24页 |
一、经济体制改革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现实基础 | 第23页 |
二、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变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体制保障 | 第23页 |
三、公民参政意识和素质的提升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个体准备 | 第23页 |
四、互联网的普及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提供了技术平台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网络舆论影响政策问题形成的过程——以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选址事件为例 | 第24-27页 |
一、网络舆论促使问题被迅速感知——问题溪流的形成 | 第24页 |
二、网络舆论引起政策共同体关注、讨论——政策溪流的形成 | 第24-25页 |
三、报网互动,激发国民情绪,形成强大的舆论态势——政治溪流的形成 | 第25页 |
四、重大事件促使溪流汇合,引起政府部门关注、反应——政策之窗开启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网络舆论对政策问题形成的影响及面临的障碍 | 第27-35页 |
第一节 网络舆论在政策问题形成中的积极作用 | 第27-29页 |
一、形成决策压力,促使政策窗口打开 | 第27页 |
二、行使舆论监督,纠正政策问题形成的偏差 | 第27页 |
三、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问题形成成本 | 第27页 |
四、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增加问题确认的渠道 | 第27-28页 |
五、扩大舆论主体,促进政策问题形成的科学化、民主化 | 第28页 |
六、试探民意,提高政策问题形成的有效性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网络舆论影响政策问题形成中面临的障碍 | 第29-35页 |
一、问题溪流形成中的障碍 | 第29-30页 |
二、政策溪流形成中的障碍 | 第30-32页 |
三、政治溪流形成的障碍 | 第32-35页 |
第四章 网络舆论影响政策问题形成中诸障碍的成因 | 第35-39页 |
第一节 公民网络参与的不均衡 | 第35页 |
第二节 公民网络参与的非理性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法律监管的缺位 | 第36页 |
第四节 政府体系的封闭 | 第36页 |
第五节 公民网络参与的非制度化 | 第36-37页 |
第六节 政府网站建设的滞后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发挥网络舆论在政策问题形成中积极作用的途径 | 第39-45页 |
第一节 问题溪流层面 | 第39-40页 |
一、转变政府理念,通过互联网进行公开的政策制订建设 | 第39页 |
二、缩短由互联网带来的数字鸿沟 | 第39页 |
三、推进信息公开,抑制虚假信息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政策溪流层面 | 第40-41页 |
一、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提高公民参与质量 | 第40页 |
二、提升公民自身网络参与政策制定的能力 | 第40页 |
三、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放大正面舆论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政治溪流层面 | 第41-42页 |
一、建立清晰的网络舆论监督原则和制度安排 | 第41-42页 |
二、拓展信息化途径,宣传主导思想文化 | 第42页 |
三、构建政府与公民交流的网络平台 | 第42页 |
第四节 政策窗口层面 | 第42-4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