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0-12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1-12页 |
三、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某市基层法院法官队伍现状 | 第13-20页 |
一、某市基层法院法官队伍现状 | 第13-14页 |
(一) 组织机构建设情况 | 第13页 |
(二) 思想政治建设情况 | 第13页 |
(三) 司法能力建设情况 | 第13-14页 |
(四) 规范化建设情况 | 第14页 |
(五) 廉政建设情况 | 第14页 |
二、某市基层法院法官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14-20页 |
(一) 法官人员配置不合理 | 第14-15页 |
(二) 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 第15-16页 |
(三) 法官承受的各种风险呈上升趋势 | 第16-17页 |
(四) 法官不独立,职业化不强 | 第17页 |
(五) 法官政治、经济待遇均不高 | 第17-18页 |
(六) 选拔任用法官混乱 | 第18页 |
(七) 行政管理模式的考评机制不科学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0-26页 |
一、法官的选任途径不科学 | 第20页 |
二、体制方面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一) 地位不独立 | 第21页 |
(二) 内部管理行政化 | 第21页 |
三、审判管理运行模式的影响 | 第21-22页 |
四、行政化的审判制度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 第22-23页 |
五、缺乏合理的待遇、任职等保障结构 | 第23-24页 |
(一) 法官政治待遇低 | 第23-24页 |
(二) 法官的物质生活待遇低 | 第24页 |
六、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 第24-25页 |
七、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国外法官制度的借鉴 | 第26-30页 |
一、法官的录用及晋升 | 第26页 |
二、法官的经济待遇 | 第26-27页 |
三、法官的保障 | 第27页 |
四、法官的惩戒及考核 | 第27页 |
五、法官的培训 | 第27-28页 |
六、司法行政管理 | 第28-29页 |
七、法官助理制度 | 第29-30页 |
第五章 解决某市基层法院法官队伍建设问题的对策 | 第30-42页 |
一、积极争取相关部分的支持,改变现有的用人、选人体制 | 第30-31页 |
(一) 科学、合理确定法院编制,逐步解决编制不足问题 | 第30页 |
(二) 拓宽选拔人才的渠道,多渠道充实法官队伍 | 第30页 |
(三) 放宽法官离退休政策,适当延长法官离退休年龄 | 第30-31页 |
二、优化审判资源的配置,扩充一线审判法官的队伍 | 第31-32页 |
(一) 加大司法考试辅导培训力度,扩充法官队伍 | 第31页 |
(二) 优化专业人员配置,做到人尽其才 | 第31页 |
(三) 采取上下挂职锻炼的方式,加强基层法院法官队伍建设 | 第31页 |
(四) 实行审执分离,建立执行员单独序列制度 | 第31-32页 |
(五) 扩充人民陪审员的队伍,让其充实到基层法院的审判工作 | 第32页 |
三、推行法官助理制度,促进法官的精英化、职业化 | 第32-33页 |
(一) 法官与法官助理职责划分清楚 | 第32-33页 |
(二) 将法官助理划分为等级,法官缺员时应从法官助理中挑选 | 第33页 |
(三) 法官助理的任命 | 第33页 |
四、建立法官身份、待遇保障机制,强化法官队伍职业化 | 第33-34页 |
(一) 提高法官职级待遇 | 第33页 |
(二) 实行法官高薪制 | 第33-34页 |
五、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即以法官为中心的分类管理模式 | 第34-36页 |
(一) 对法官的分类 | 第34页 |
(二) 专门法官的产生 | 第34-35页 |
(三) 专门法官与其他人员之间的关系 | 第35-36页 |
六、建立各职业不同的科学考评机制 | 第36页 |
七、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 第36-38页 |
(一) 建立基础培训方法 | 第36-37页 |
(二) 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 | 第37页 |
(三) 建立以法律为主、综合知识为辅的培训内容 | 第37-38页 |
八、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培养 | 第38-42页 |
(一) 提高法官自身修养,实现自律 | 第38-39页 |
(二) 建立外部约束机制,实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 第39-40页 |
(三) 建立法官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