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县葫芦峪金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 ·研究区交通、地理概况 | 第13-15页 |
| ·研究区交通概况 | 第13-14页 |
| ·研究区地理概况 | 第14-15页 |
| ·研究工作概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5-17页 |
| ·研究工作概况 | 第15页 |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5-17页 |
| 2. 区域地质 | 第17-23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页 |
| ·区域地层 | 第17-18页 |
| ·区域构造 | 第18-19页 |
| ·褶皱 | 第18页 |
| ·断裂 | 第18-19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19页 |
| ·区域变质作用 | 第19-20页 |
|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第20-22页 |
| ·重力异常特征 | 第20页 |
| ·航磁异常特征 | 第20-21页 |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21-22页 |
| ·区域矿产 | 第22-23页 |
| 3. 矿区地质 | 第23-36页 |
| ·地层与岩性 | 第23-24页 |
| ·片麻岩 | 第23页 |
| ·绿泥钠长片岩类 | 第23页 |
| ·绢云石英片岩 | 第23-24页 |
| ·角闪片岩 | 第24页 |
| ·构造 | 第24页 |
| ·岩浆岩 | 第24-26页 |
| ·钾长花岗斑岩 | 第25页 |
| ·变辉长岩 | 第25页 |
| ·辉绿岩 | 第25-26页 |
| ·变质岩及围岩蚀变 | 第26-28页 |
| ·花岗片麻岩类变质岩 | 第26页 |
| ·绿片岩相变质岩类 | 第26-27页 |
| ·动力变质岩类 | 第27页 |
| ·围岩蚀变 | 第27-28页 |
| ·矿化特征 | 第28-29页 |
| ·物探异常特征 | 第29-36页 |
| 4.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6-48页 |
| ·矿床分布特征 | 第36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6-39页 |
| ·矿石特征 | 第39-46页 |
| ·矿石结构与构造 | 第39页 |
| ·矿石类型 | 第39-40页 |
| ·矿石矿物成分 | 第40页 |
| ·矿石化学成分 | 第40-46页 |
| ·成矿阶段划分 | 第46-47页 |
| ·矿床成因 | 第47-48页 |
| 5. 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 第48-51页 |
| ·控矿因素 | 第48-49页 |
| ·层控 | 第48页 |
| ·岩控 | 第48页 |
| ·构造控制 | 第48-49页 |
| ·找矿标志 | 第49-51页 |
| ·地层标志 | 第49页 |
| ·构造标志 | 第49页 |
| ·蚀变标志 | 第49页 |
| ·异常标志 | 第49-50页 |
| ·民采标志 | 第50页 |
| ·遥感标志 | 第50-51页 |
| 6. 矿化富集规律及找矿方向 | 第51-58页 |
| ·崤山地区成矿控矿规律分析 | 第51-52页 |
| ·成矿区域地质条件有利 | 第51页 |
| ·矿化强度高、矿脉数量众多且集中分布 | 第51页 |
| ·矿体遭剥蚀较浅 | 第51-52页 |
| ·矿化富集规律 | 第52-55页 |
| ·金矿化与韧性剪切带的关系 | 第52页 |
| ·金矿脉的空间分布规律 | 第52-53页 |
| ·金矿脉变化富集规律 | 第53-55页 |
| ·矿化富集规律 | 第55页 |
| ·找矿潜力分析 | 第55-58页 |
| ·找矿有利部位分析 | 第55-56页 |
| ·找矿靶区分析 | 第56-58页 |
| 7. 结论 | 第58-59页 |
| 图版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附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