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孔子天命鬼神观的时代背景 | 第10-18页 |
第一节 夏商周天命观的变迁(从“神灵之天”到“道德之天”) | 第10-13页 |
第二节 周人的鬼神思想 | 第13-18页 |
一、 周人鬼神思想的内涵(以祖先神灵为主) | 第13-14页 |
二、 周人鬼神崇拜的积极因素(尊德、主民、重人事)与消极方面(迷信鬼神) | 第14-18页 |
第二章 孔子的天命观探析 | 第18-37页 |
第一节 对《论语》中孔子天命观典型语句的解析 | 第19-30页 |
一、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第19-22页 |
二、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 第22-24页 |
三、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 第24-26页 |
四、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第26-28页 |
五、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对孔子天命观的综合考察 | 第30-37页 |
一、 孔子的“天”是一种境界,它就在“仁”中 | 第30-33页 |
二、 孔子的“天”,是外在客观规律与内在精神信仰的统一体 | 第33-37页 |
第三章 孔子的鬼神观探析 | 第37-55页 |
第一节 对《论语》中孔子鬼神观典型语句的解析 | 第38-49页 |
一、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 第38-39页 |
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 第39-41页 |
三、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第41-45页 |
四、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第45-47页 |
五、 子不语怪、力、乱、神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对孔子鬼神观的综合考察 | 第49-55页 |
一、 孔子的鬼神观,是文化与政治功用的双重实现 | 第49-53页 |
二、 对鬼神是否存在的问题,孔子没法证明也不深究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孔子天命观与鬼神观的内在联系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