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微通道内的气液两相流动与传质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9页
   ·微反应器概述第9-11页
     ·微反应器的定义第9页
     ·微反应器的特点第9-11页
   ·微反应器的制作第11-12页
     ·制作微反应器的材料第11页
     ·微反应器的加工方法第11-12页
     ·微反应器的密封第12页
   ·微反应器的应用第12-16页
     ·传热和传质第12-13页
     ·化学反应第13-14页
     ·分析和检测第14-15页
     ·生物第15页
     ·材料第15-16页
   ·微通道内两相流的研究第16-26页
     ·微通道内两相流的研究方法第16-18页
     ·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及流型图第18-21页
     ·微通道内子弹流的研究第21-23页
     ·微通道内气泡液柱形成过程的研究第23-25页
     ·微通道内两相流压降的研究第25-26页
   ·微通道内两相流传质的研究第26-28页
   ·论文的提出及主要工作第28-29页
第二章 毛细管微通道内的气液两相流型及压降第29-53页
   ·实验装置第29-31页
     ·微通道第29-30页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30页
     ·实验流程第30-31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1-51页
     ·玻璃毛细管中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及分区图第32-36页
     ·子弹流第36-42页
     ·两相流压降第42-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符号说明第52-53页
第三章 毛细管微通道内的气液两相传质实验第53-73页
   ·实验装置第53-56页
     ·微通道第53-54页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54-55页
     ·实验流程第55-56页
   ·数据处理第56-60页
     ·液侧体积传质系数第56-58页
     ·传质比表面积及液膜传质系数第58-60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0-70页
     ·操作条件对传质效果的影响第60-64页
     ·微通道与常规设备以及微通道内不同流型的传质效果比较第64-70页
       ·有效传质比表面积第65-69页
       ·传质系数第69-70页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符号说明第72-73页
第四章 微通道内子弹流的CFD 三维模拟第73-92页
   ·CFD 模拟简介第73-74页
   ·数值模拟第74-77页
     ·两相流体系及三维几何模型第74-75页
     ·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第75-77页
   ·模拟结果与讨论第77-89页
     ·网格个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第77-78页
     ·子弹流的发展及实验验证第78-80页
     ·通道内的压强分布第80-81页
     ·微通道水力学直径对子弹流的影响第81-86页
     ·通道横截面形状对子弹流的影响第86-87页
     ·微通道的入口角度对子弹流的影响第87-88页
     ·预测气泡和液柱长度的关联式第88-89页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符号说明第91-92页
第五章 T 型微通道内气泡形成的CFD 模拟第92-114页
   ·模拟方法第92页
   ·数值模拟第92-94页
     ·两相流体系第92-93页
     ·几何模型第93-94页
     ·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第94页
   ·模拟结果与讨论第94-112页
     ·气泡形成的概况第94-95页
     ·气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力分析第95-99页
       ·气体入口和液体入口的压力分析第95-97页
       ·液相对气液界面的剪应力分析第97-99页
       ·表面张力分析第99页
     ·气相前沿的生长及“颈部”塌陷第99-101页
     ·圆形微通道中操作条件和流体性质对塌陷过程的影响第101-104页
     ·方形微通道中操作条件和流体性质对塌陷过程的影响第104-111页
     ·T 型微通道文献报道相比较第111-112页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符号说明第113-114页
第六章 结论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6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26-127页
致谢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质气燃烧特性及火焰结构的相关研究
下一篇: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防灾评价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