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对商业秘密基本概念的考察 | 第9-16页 |
一、商业秘密的不同界定 | 第9-12页 |
(一)商业秘密的起源与发展 | 第9-10页 |
(二)商业秘密的法律界定 | 第10-12页 |
二、对商业秘密构成要件相关争议的评析 | 第12-16页 |
(一)秘密性与新颖性 | 第13-14页 |
(二)价值性与实用性 | 第14-15页 |
(三)管理性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对商业秘密法律保护问题的研究 | 第16-22页 |
一、对商业秘密保护理论基础的评析 | 第16-19页 |
(一)财产权理论 | 第16-17页 |
(二)合同法理论 | 第17页 |
(三)侵权法理论 | 第17-18页 |
(四)反不正当竞争理论 | 第18-19页 |
二、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类型及认定 | 第19-22页 |
(一)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19-20页 |
(二)不正当取得人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20页 |
(三)非法披露或者使用合法获悉的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20页 |
(四)第三人恶意获取、使用或披露商业秘密的行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对外国商业秘密刑民保护立法实践的考察与借鉴 | 第22-30页 |
一、美国——刑事保护与民事保护制度相辅相成 | 第22-26页 |
(一)美国的商业秘密民事法律保护制度 | 第22-23页 |
(二)美国的商业秘密刑事法律保护制度 | 第23-26页 |
二、德国——以刑事保护为主,惩罚性质浓厚 | 第26-30页 |
(一)德国的商业秘密民事法律保护制度 | 第26页 |
(二)德国的商业秘密刑事法律保护制度 | 第26-30页 |
第四章 我国商业秘密刑民保护冲突问题的表现 | 第30-39页 |
一、我国商业秘密刑民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其不足 | 第30-33页 |
(一)商业秘密民事保护的立法现状 | 第30-31页 |
(二)商业秘密刑事保护的立法现状 | 第31-32页 |
(三)我国目前商业秘密刑民保护立法的不足 | 第32-33页 |
二、商业秘密刑民保护冲突问题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 | 第33-39页 |
(一)商业秘密民事侵权与犯罪行为如影随形,“罪与非罪”难以界定 | 第33-34页 |
(二)“先刑后民”原则在商业秘密刑民交叉案件中的适用存在争议 | 第34-36页 |
(三)商业秘密案件民事程序与刑事程序的级别管辖不相一致,导致同案不同判 | 第36-39页 |
第五章 我国商业秘密刑民保护问题的对策研究 | 第39-48页 |
一、从理论层面出发,正确把握商业秘密刑民保护的法理基础和价值取向 | 第39-42页 |
(一)根据侵害商业秘密行为的性质,综合运用各法律保护理论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 第39-40页 |
(二)在立法导向上,明确民刑保护各自的侧重点,以民事法律保护为基础,以刑事法律保护为保障 | 第40-42页 |
二、从实务层面出发,在实体法上完善商业秘密民事保护制度和细化刑事保护制度 | 第42-46页 |
(一)完善商业秘密民事保护制度,建立禁令制度与惩罚性赔偿金制度 | 第42-44页 |
(二)细化商业秘密刑事保护立法,明确刑事保护制度的侧重点 | 第44-46页 |
三、从实务层面出发,在程序法上明确商业秘密案件刑事诉讼程序与民事诉讼程序的适用原则 | 第46-48页 |
(一)以先民后刑原则为基础,以先刑后民原则为例外 | 第46-47页 |
(二)侵犯商业秘密案件审判适用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件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