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论《牧师的女儿》的逃离主题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6页
 第一节 乔治·奥威尔国内外研究综述第9-11页
  一、国外研究综述第9-10页
  二、国内研究综述第10-11页
 第二节 《牧师的女儿》——被埋没的金子第11-16页
第一章 逃离主题的生成背景第16-27页
 第一节 旧传统的式微第16-18页
  一、神性远去——教会的衰落第16-17页
  二、斯芬克斯的异变——混乱时代的人性背离第17-18页
 第二节 新观念的登场第18-22页
  一、非理性主义的张扬第19-20页
  二、中产阶级的繁荣第20-21页
  三、妇女地位的尴尬位移第21-22页
 第三节 奥威尔对于新旧观念的选择第22-27页
  一、厨房里的伊顿绅士:维多利亚——爱德华时代的思想遗孤第22-24页
  二、尤利西斯和特拉法尔加广场之夜——对现代性的拥抱第24-25页
  三、地狱还是天堂——混乱年代的逃离与回归第25-27页
第二章 逃离主题的表现形式第27-35页
 第一节 对他人舆论的逃离第27-29页
 第二节 对两性关系的逃离第29-31页
 第三节 对中产阶级的逃离第31-32页
 第四节 对宗教身份的逃离第32-35页
第三章 逃离主题的文化内涵第35-60页
 第一节 自我重新建构和身份认同重塑——逃离后的外部回归第35-47页
  一、多萝西的自我重新建构第35-42页
   1、“自我”的定义梳理及多萝西的自我确认第35-38页
   2、他人即地狱——自我的外部辐射第38-40页
   3、责任的本质是孤独——自我的中和构建第40-42页
  二、身份认同重塑第42-47页
   1、认同危机第42-43页
   2、作为女性的身份回归第43-45页
   3、作为中产阶级的身份回归第45-47页
 第二节 对宗教生存信仰的重新拥抱——逃离后的内部回归第47-60页
  一、与常识经验的决裂第47-50页
   1、对沃伯顿式享乐主义的否定第47-49页
   2、对传道者式虚空主义的接纳第49-50页
  二、与上帝的和解第50-55页
   1、体悟上帝之爱第50-52页
   2、反思上帝的地位第52-54页
   3、对上帝本质的缄默和妥协第54-55页
  三、本真的生存转向第55-60页
   1、以失忆为契机的信仰重构第55-57页
   2、以缄默与痛苦暂时和解第57-60页
结语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后记第65-6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理筋法”治疗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效果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人类重生之路—科马克·麦卡锡《路》的文学伦理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