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工业化及工业化进程 | 第13页 |
·产业转移 | 第13页 |
·产业承接 | 第13-14页 |
·产业承接能力 | 第14页 |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17页 |
·产业转移的动因理论 | 第14-15页 |
·产业转移模式理论 | 第15页 |
·产业转移基础的理论 | 第15-17页 |
第三章 吉林省工业化进程及产业承接能力的基本状况 | 第17-27页 |
·产业承接是吉林省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 第17-20页 |
·吉林省的工业化进程 | 第17页 |
·吉林省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定 | 第17-20页 |
·工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承接 | 第20页 |
·吉林省产业承接的现状 | 第20-22页 |
·产业承接的主要载体——产业集群 | 第20-21页 |
·产业承接的方式——招商引资 | 第21-22页 |
·吉林省产业承接取得的成绩 | 第22-23页 |
·省域间产业承接取得的成绩 | 第22-23页 |
·省内间产业承接取得的成绩 | 第23页 |
·吉林省产业承接能力的分析 | 第23-27页 |
·吉林省产业承接能力的优势 | 第23-24页 |
·吉林省产业承接能力的劣势 | 第24-27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工业化进程中提升产业承接能力的经验和启示 | 第27-32页 |
·国外形成产业承接能力的主要经验 | 第27-29页 |
·美国加快对基础配套设施能力的建设 | 第27页 |
·日本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的能力 | 第27-28页 |
·韩国科学规划提升承接产业能力 | 第28页 |
·印度班加罗尔以创新为途径提升产业承接能力 | 第28-29页 |
·国内提升产业承接能力的经验 | 第29-31页 |
·东部地区以区位优势提升产业承接能力 | 第29-30页 |
·京津冀地区依据梯度转移理论增强承接能力 | 第30页 |
·中西部地区在政策支持背景下发展承接能力 | 第30-31页 |
·对吉林省主要城市提升产业承接能力的启示 | 第31-32页 |
第五章 吉林省主要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的评价 | 第32-36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2-33页 |
·吉林省主要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的主成分分析 | 第33-34页 |
·吉林省主要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的综合评价 | 第34-36页 |
第六章 提升吉林省主要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的对策 | 第36-40页 |
·合理进行规划,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 第36-37页 |
·科学规划承接的产业 | 第36页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36页 |
·完善信息网络 | 第36-37页 |
·改善投资环境,形成产业承接的吸引力 | 第37页 |
·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率 | 第37页 |
·加强人才建设 | 第37页 |
·精心打造产业集聚区,强化承接载体功能 | 第37-38页 |
·加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 第37-38页 |
·加强城市圈建设 | 第38页 |
·加强生产集聚基地建设 | 第38页 |
·建立有效机制,提高产业承接的创新能力 | 第38-39页 |
·培育技术创新体系 | 第39页 |
·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 第39页 |
·重点承接和发展特色产业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