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前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藻蓝蛋白和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用药的体外抑瘤作用研究 | 第8-38页 |
·材料 | 第8-1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8页 |
·细胞株 | 第8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8-11页 |
·方法 | 第11-18页 |
·藻蓝蛋白的提取 | 第11页 |
·全反式维甲酸溶液的配制 | 第11页 |
·细胞的培养及细胞爬片的制备 | 第11-12页 |
·MTT法检测药物单独及联合作用下细胞增殖情况 | 第12页 |
·利用中效原理对两种药物联合的协同、相加或拮抗作用进行分析 | 第12-13页 |
·细胞实验分组 | 第13页 |
·细胞凋亡相关检测 | 第13-16页 |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 第14页 |
·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 | 第14页 |
·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蛋白水平 | 第14-16页 |
·细胞周期相关检测 | 第16页 |
·原位杂交法检测CDK-4mRNA水平 | 第16页 |
·免疫荧光法检测Cyclin D1的表达 | 第16页 |
·RT-PCR法检测补体调节蛋白CD59的表达 | 第16-18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18页 |
·结果 | 第18-35页 |
·C-PC和ATRA单独及联合作用下细胞增殖情况 | 第18-22页 |
·两种药物作用效果的分析 | 第22页 |
·后续试验药物浓度的筛选 | 第22-23页 |
·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 第23-29页 |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 | 第23-25页 |
·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 | 第25-28页 |
·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 | 第28-29页 |
·细胞周期检测结果 | 第29-34页 |
·原位杂交法检测CDK-4mRNA水平 | 第29-31页 |
·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内Cyclin D1的表达水平 | 第31-34页 |
·RT-PCR法检测细胞内CD59 mRNA水平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8页 |
第二章 藻蓝蛋白和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用药的体内抑瘤作用研究 | 第38-48页 |
·材料 | 第38页 |
·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38页 |
·细胞株 | 第38页 |
·动物 | 第38页 |
·试剂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41页 |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及给药剂量 | 第38-39页 |
·两种药物单独及联合用药对瘤块的影响 | 第39页 |
·两种药物单独及联合用药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 第39页 |
·对荷瘤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39页 |
·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 | 第39-40页 |
·免疫组化法检测瘤块Bcl-2基因的表达 | 第40页 |
·免疫荧光法检测瘤块Cyclin D1基因的表达 | 第40-41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41页 |
·结果 | 第41-46页 |
·两种药物单独及联合使用抑瘤活性检测 | 第41页 |
·对荷瘤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 第41-42页 |
·对荷瘤小鼠T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42页 |
·对荷瘤小鼠细胞因子TNF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免疫组化法检测瘤块Bcl-2蛋白的表达 | 第43-44页 |
·免疫荧光法检测瘤块Cyclin D1蛋白的表达 | 第44-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第三章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综述 | 第53-64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