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量子点的制备 | 第13-14页 |
| ·量子点的应用 | 第14-15页 |
| ·卤素及重金属对人体的影响及分析意义 | 第15-17页 |
| ·本论文的构思 | 第17-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27页 |
| 第二章 CdS 量子点为荧光探针测定碘酸根的研究 | 第27-43页 |
| ·前言 | 第27页 |
|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 ·CdS 量子点的合成 | 第28页 |
| ·碘酸根离子的检测 | 第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8页 |
| ·CdS 量子点的光学特性 | 第28-29页 |
| ·高稳定性的 CdS 量子点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29-31页 |
| ·缓冲溶液及pH 的选择 | 第31-33页 |
| ·量子点浓度选择 | 第33页 |
| ·反应时间及加样顺序的选择 | 第33-34页 |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34页 |
|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 | 第34-36页 |
| ·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 ·机理探讨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第三章 CdS 量子点荧光增强测定痕量碘离子 | 第43-50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实验部分 | 第43-44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43页 |
| ·碘离子的检测 | 第43-4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7页 |
| ·I~-离子对 CMC-CdS 量子点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44页 |
| ·反应介质、pH 及浓度的选择 | 第44-45页 |
| ·量子点浓度选择 | 第45页 |
| ·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45-46页 |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回归方程及检出限 | 第47页 |
| ·机理探讨 | 第47页 |
| ·样品分析 | 第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CdS 量子点为荧光探针测定溴酸根的研究 | 第50-61页 |
| ·前言 | 第50页 |
|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50-51页 |
| ·溴酸根离子的检测 | 第5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 ·缓冲溶液及pH 的选择 | 第51-53页 |
| ·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53页 |
| ·量子点浓度的选择 | 第53-54页 |
| ·常见共存离子的干扰 | 第54-55页 |
|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 | 第55-56页 |
| ·样品的测定 | 第56-57页 |
| ·反应机理探讨 | 第57页 |
| ·本章结论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第五章 CdS 量子点为荧光探针测定铜离子的研究 | 第61-71页 |
| ·前言 | 第61页 |
| ·实验部分 | 第61-62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61-62页 |
| ·铜离子的检测 | 第6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8页 |
| ·CdS 量子点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 | 第62页 |
| ·缓冲体系及pH 的选择 | 第62-64页 |
| ·反应时间及温度的选择 | 第64-65页 |
| ·量子点浓度选择 | 第65页 |
|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 | 第65-66页 |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66-67页 |
| ·猝灭机理探讨 | 第67页 |
| ·样品分析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第六章 CdTe 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 | 第71-83页 |
| ·引言 | 第71页 |
| ·实验部分 | 第71-75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71-72页 |
| ·CdTe 量子点的合成 | 第72-73页 |
| ·CdTe 量子点的表征 | 第73-7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5-80页 |
| ·反应时间对 CdTe 量子点合成的影响 | 第75-77页 |
| ·pH 对 CdTe 量子点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77-78页 |
| ·巯基乙酸用量对合成 CdTe 量子点的影响 | 第78-79页 |
| ·量子产率的计算 | 第79-80页 |
| ·小结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 第七章 基于 BSA-CdTe 量子点荧光猝灭测定 Hg~(2+)离子的研究 | 第83-92页 |
| ·引言 | 第83-84页 |
| ·实验部分 | 第84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84页 |
| ·Hg~(2+)离子的检测 | 第8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4-89页 |
| ·BSA 用量的选择 | 第84-85页 |
| ·缓冲体系及其pH 的选择 | 第85-86页 |
| ·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的确定 | 第86-87页 |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87-88页 |
|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 | 第88页 |
| ·猝灭机理探讨 | 第88-89页 |
| ·样品分析 | 第89页 |
| ·本章结论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第92-94页 |
| ·结论 | 第92-93页 |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目录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