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愈合膏新剂型水凝胶的临床前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烧伤愈合膏中药理论基础研究 | 第13-17页 |
1 烧伤愈合膏处方药材研究 | 第13-15页 |
2 烧伤愈合膏方解 | 第15-1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烧伤愈合膏原剂型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 第17-37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17-1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18-35页 |
·烧伤愈合膏原剂型制备工艺研究 | 第18页 |
·烧伤愈合膏原剂型质量标准研究 | 第18-35页 |
·烧伤愈合膏 TLC 薄层色谱研究 | 第18-19页 |
·HPLC 测定烧伤愈合膏中 3 种生物碱的含量 | 第19-27页 |
·GC 测定烧伤愈合膏中 4 种挥发性成分含量 | 第27-3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烧伤愈合膏新剂型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 第37-49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7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7-48页 |
·水凝胶的制备工艺研究及优化筛选 | 第37-40页 |
·水凝胶空白基质的制备 | 第37页 |
·全粉末制备水凝胶 | 第37页 |
·全提取制备水凝胶 | 第37-38页 |
·半提取制备水凝胶 | 第38-39页 |
·三种水凝胶的优化筛选 | 第39-40页 |
·水凝胶新剂型质量标准研究 | 第40-48页 |
·水凝胶 TLC 薄层色谱研究 | 第40-41页 |
·HPLC 测定水凝胶中 3 种生物碱的含量 | 第41-44页 |
·GC 测定水凝胶中 4 种挥发性成分含量 | 第44-4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8-49页 |
第四章 两种剂型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 第49-58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9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9-57页 |
·色谱条件 | 第49页 |
·对照品、供试品及阴性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9页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49-50页 |
·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50-57页 |
·指纹图谱比较分析 | 第5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7-58页 |
第五章 两种剂型稳定性研究 | 第58-61页 |
1.仪器与试药 | 第5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8-60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0-61页 |
第六章 两种剂型的质量标准 | 第61-65页 |
1 烧伤愈合膏质量标准 | 第61-63页 |
2 水凝胶质量标准 | 第63-6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4-65页 |
第七章 两种剂型药效学研究 | 第65-82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65-66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66-80页 |
·水凝胶的制备 | 第66-67页 |
·大鼠分组、造模及给药 | 第67-69页 |
·三种指标的检测 | 第69-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80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70-71页 |
·大鼠创面愈合情况 | 第71-74页 |
·大鼠血清细胞因子检测 | 第74-76页 |
·大鼠烫伤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测 | 第76-80页 |
·烧伤愈合膏和水凝胶的效果比较 | 第80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80-82页 |
第八章 两种剂型药动学研究 | 第82-93页 |
1 仪器、试药与实验动物 | 第82-83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83-91页 |
·色谱条件及对照品溶液制备 | 第83页 |
·两种剂型样品溶液体外 LC-MS 分析 | 第83-85页 |
·烫伤模型的制备 | 第85页 |
·给药、取血及血样处理 | 第85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85-86页 |
·工作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86-87页 |
·回收率实验 | 第87-89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89页 |
·药--时曲线 | 第89-90页 |
·药代动力学参数 | 第90-91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91-93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3-94页 |
第十章 结语与创新 | 第94-95页 |
文献综述 | 第95-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2页 |
附录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