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8-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 选题分析 | 第9-10页 |
(三)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1-18页 |
(一)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 第11-14页 |
(二) 政府作用边界与职能定位 | 第14-16页 |
(三)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6-18页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19页 |
(二) 案例分析法 | 第19页 |
(三) 对比分析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31页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3页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31页 |
(一) 新兴产业 | 第23-26页 |
(二) 光伏太阳能产业 | 第26-29页 |
(三) 政府职能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阶段及政府作用评价 | 第31-41页 |
一、起步阶段及政府作用评价(2000年-2004年) | 第31-33页 |
(一) 阶段特征及政府作用概况 | 第31-32页 |
(二) 政府作用评价 | 第32-33页 |
二、发展阶段及政府作用评价(2005年-2010年) | 第33-38页 |
(一) 阶段特征及政府作用概况 | 第33-37页 |
(二) 政府作用评价 | 第37-38页 |
三、衰退阶段及政府作用评价(2011年至今) | 第38-41页 |
(一) 阶段特征及政府作用概况 | 第39-40页 |
(二) 政府作用评价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光伏太阳能产业主要问题及政策原因 | 第41-54页 |
一、光伏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产能过剩 | 第41-43页 |
二、光伏产业发展问题的政策原因分析 | 第43-54页 |
(一) 国家及地方新兴产业规划等政策造成光伏产业非理性发展 | 第45-49页 |
(二) 光伏发电并网及出口退税政策导致光伏产业过度依赖出口 | 第49-51页 |
(三) 政府利税优惠等扶植政策使光伏产业产业陷入困境 | 第51-54页 |
第五章 国外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经验借鉴 | 第54-62页 |
一、美国的新兴产业发展政策 | 第54-57页 |
(一) 美国新兴产业发展及其政策支持体系 | 第54-56页 |
(二) 美国扶持政策体系的特点 | 第56-57页 |
二、德国的新兴产业政策 | 第57-58页 |
(一) 确定高科技发展战略 | 第57页 |
(二)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 第57-58页 |
(三) 实现企业升级 | 第58页 |
三、日本的新兴产业政策 | 第58-60页 |
(一) 钢铁产业扶持“倾斜生产”和“产业合理化”政策 | 第59页 |
(二) 汽车工业的“先保护后规范”产业政策 | 第59-60页 |
(三) 对信息产业的“展望加资助型”产业政策 | 第60页 |
四、发达国家发展新兴产业成功经验总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优化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中作用的对策 | 第62-73页 |
一、政府作用与新兴产业的发展 | 第62-64页 |
(一) 政府作用 | 第62-63页 |
(二) 政府作用与政府政策 | 第63-64页 |
(三) 政府作用与新兴产业发展 | 第64页 |
二、优化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 第64-73页 |
(一)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 第64-65页 |
(二) 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支持 | 第65-66页 |
(三) 优胜劣汰,政府积极监管 | 第66-68页 |
(四) 开辟新兴产业国内市场 | 第68-70页 |
(五) 力促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 第70-71页 |
(六) 借鉴国外发展新兴产业的成功经验 | 第71-73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