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2页 |
·选题来源及意义 | 第11-18页 |
·选题来源 | 第11-14页 |
·选题意义 | 第14-18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8-27页 |
·国外研究动态分析 | 第18-22页 |
·国内研究动态述评 | 第22-27页 |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7-30页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第30-32页 |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0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30-32页 |
第2章 正义的中断:“再分配”和“承认”的疏离 | 第32-55页 |
·分配正义、“承认”的当代勃兴与弗雷泽的正义愿景 | 第32-40页 |
·分配正义的理论内核 | 第33-35页 |
·“承认”的概念内涵及其流变 | 第35-39页 |
·弗雷泽的“时代诊断”与正义愿景 | 第39-40页 |
·“后社会主义”时代的“再分配——承认”矛盾 | 第40-48页 |
·对“后社会主义”状况的批判性反思 | 第41-43页 |
·“再分配——承认”难题 | 第43-48页 |
·克服“再分配和承认”难题——一个四维矩阵的分析 | 第48-50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50-55页 |
第3章 正义的连接:道德哲学、社会理论和政治分析诸层面的整合贯通 | 第55-76页 |
·再分配和承认:道德哲学领域内的整合 | 第55-62页 |
·承认:正义抑或自我实现的问题? | 第55-58页 |
·再分配和承认:彼此独立抑或可以简化? | 第58-60页 |
·如何辨识正当的承认诉求? | 第60-61页 |
·正义:需要普遍主义的承认抑或独特性的承认? | 第61-62页 |
·阶级和身份:社会理论领域内二者关系的重构 | 第62-67页 |
·阶级和身份:弗雷泽视域中的概念澄清 | 第62-65页 |
·阶级和身份二者关系之重构 | 第65-67页 |
·民主正义制度化:政治理论领域内正义的整合之策 | 第67-71页 |
·“非改革主义的改革”——政治领域正义的整合战略 | 第67-69页 |
·交叉矫正和分界意识——政治领域正义的整合方式 | 第69-70页 |
·公民商谈——政治领域整合正义的指导原则 | 第70-71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71-76页 |
第4章 正义的拓展:全球化时代正义图景的重构 | 第76-97页 |
·平衡与地图:全球化背景下正义的政治空间再认识 | 第76-79页 |
·正义理论维度的拓展 | 第79-83页 |
·正义的政治性维度的理论命名及其特征 | 第80-81页 |
·政治不公正的三个层面:“普通—政治错误代表权”、“错误建构”以及“元政治错误代表权” | 第81-83页 |
·正义的图景:“什么”、“谁”、“怎样” | 第83-86页 |
·福斯特与弗雷泽之间的争辩 | 第86-92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92-97页 |
第5章 价值与局限:弗雷泽正义理论的基本特征、积极意义及内在困境 | 第97-119页 |
·弗雷泽正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 第97-103页 |
·“时代诊断”的精准性 | 第97-99页 |
·论证目的的清晰性 | 第99-101页 |
·理论内容的统一性 | 第101-103页 |
·弗雷泽正义理论的积极意义 | 第103-110页 |
·拓展了传统正义理论的问题域 | 第104-105页 |
·开辟了社会正义理论论证的新路径 | 第105-106页 |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精神 | 第106-108页 |
·扩大了全球正义理论与实践的新视野 | 第108-110页 |
·弗雷泽正义理论的内在困境 | 第110-119页 |
·批判力的钝化 | 第110-112页 |
·对社会批判主体的经历的忽视 | 第112-114页 |
·“所有制”批判的缺失 | 第114-115页 |
·循环论证导致“赋权的悖论” | 第115-119页 |
第6章 弗雷泽的正义理论与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正义之建构 | 第119-138页 |
·转型期中国社会正义之镜像 | 第119-126页 |
·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正义问题及反思 | 第120-122页 |
·弗雷泽三维正义诉求之中国镜像 | 第122-126页 |
·转型期中国农民工之三维正义诉求 | 第126-130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之建构 | 第130-138页 |
·“以人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之维 | 第130-131页 |
·以正义之理想关照提升正义之现实 | 第131-132页 |
·以生产力之发展创造现实正义实现条件 | 第132-133页 |
·以“平等参与”为指向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 第133-134页 |
·重视“差别原则”建立社会补偿机制 | 第134-135页 |
·以制度正义作为落实社会正义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 第135-138页 |
结语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