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仿真与稳健优化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 ·汽车安全问题 | 第11-12页 |
| ·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23页 |
| ·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内容 | 第13-19页 |
| ·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的方法 | 第19-23页 |
|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5-28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图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汽车正面碰撞的评价方法 | 第28-34页 |
| ·乘员损伤准则 | 第28-30页 |
| ·正面碰撞相关试验法规 | 第30-33页 |
| ·国内外正碰法规 | 第30-32页 |
| ·C-NCAP碰撞评价方法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汽车正面碰撞乘员约束系统建模 | 第34-62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MADYMO软件介绍 | 第34-42页 |
| ·多刚体系统铰链的定义 | 第37-38页 |
| ·多刚体系统铰链刚度的定义 | 第38-39页 |
| ·多刚体系统的接触定义 | 第39页 |
| ·多刚体系统加速度场定义 | 第39页 |
| ·MADYMO气囊仿真理论 | 第39-42页 |
| ·假人模型数据库 | 第42页 |
| ·正面碰撞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2-57页 |
| ·车体系统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 ·假人模型的选择与定位 | 第44-47页 |
| ·安全带模型建立 | 第47-49页 |
| ·气囊模型的建立 | 第49-55页 |
| ·接触定义 | 第55-57页 |
| ·加载加速度曲线 | 第57页 |
| ·乘员约束系统模型的输出 | 第57-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四章 乘员约束系统参数灵敏度分析及筛选 | 第62-75页 |
| ·系统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 第62-70页 |
| ·灵敏度概念 | 第62-63页 |
| ·灵敏度分析 | 第63-66页 |
| ·约束系统参数对乘员损伤的影响 | 第66-70页 |
| ·系统参数灵敏度筛选 | 第70-74页 |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70-73页 |
| ·灵敏度筛选 | 第73-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五章 乘员约束系统的稳健性优化设计 | 第75-91页 |
| ·乘员约束系统优化概述 | 第75-76页 |
| ·稳健性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 第76-80页 |
| ·稳健性理论 | 第76-78页 |
| ·田口鲁棒设计 | 第78-80页 |
| ·乘员约束系统稳健性优化分析 | 第80-87页 |
| ·优化问题的定义 | 第81-83页 |
| ·基于田口鲁棒的乘员约束系统稳健性优化 | 第83-87页 |
| ·乘员约束系统的稳健性评价 | 第87-90页 |
| ·拉丁方试验设计 | 第87-88页 |
| ·乘员约束系统稳健性评价 | 第88-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5页 |
| ·总结 | 第91-93页 |
| ·展望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