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民居木雕与徽州民居木雕的异同性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5页 |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大理白族民居木雕与徽州民居木雕的形成背景 | 第19-29页 |
| ·历史背景 | 第19-23页 |
| ·大理的历史背景 | 第19-22页 |
| ·徽州的历史背景 | 第22-23页 |
| ·历史环境与民居木雕的关系 | 第23页 |
| ·自然因素 | 第23-24页 |
| ·大理自然因素 | 第23-24页 |
| ·徽州自然因素 | 第24页 |
| ·经济的繁荣 | 第24-26页 |
| ·大理的经济繁荣 | 第24-25页 |
| ·徽商的崛起 | 第25-26页 |
| ·经济繁荣对民居木雕装饰的影响 | 第26页 |
| ·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 第26-29页 |
| ·大理白族文化——多元一体化格局 | 第26-27页 |
| ·徽州文化——中原文化的代表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大理白族民居木雕与徽州民居木雕的历史演变 | 第29-35页 |
| ·白族民居木雕与徽州民居木雕的历史演变 | 第29-31页 |
| ·木雕溯源 | 第29-30页 |
| ·白族民居木雕的历史演变 | 第30-31页 |
| ·徽州民居木雕的历史演变 | 第31页 |
| ·封建礼制下的白族民居木雕与徽州民居木雕 | 第31-35页 |
| ·等级制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儒家思想的体现 | 第32-35页 |
| 第四章 大理白族民居木雕与徽州民居木雕的装饰艺术 | 第35-61页 |
| ·装饰风格 | 第35-43页 |
| ·外华内朴与外朴内华之别 | 第35-38页 |
| ·文与野、巧与拙、雅与俗之分 | 第38-39页 |
| ·原始自然与浪漫主义情怀之分 | 第39-41页 |
| ·格调有别 | 第41-43页 |
| ·装饰题材 | 第43-48页 |
| ·宏观上的相似性 | 第43-44页 |
| ·鲜活的乡土气息 | 第44-47页 |
| ·审美功能的单一性与多义性之别 | 第47-48页 |
| ·重点装饰部位与构件 | 第48-57页 |
| ·白族民居木雕的重点装饰部位与构件 | 第48-50页 |
| ·徽州民居木雕的重点装饰部位与构件 | 第50-57页 |
| ·色彩品格 | 第57-61页 |
| ·大理白族民居木雕色彩品格 | 第57-58页 |
| ·徽州民居木雕色彩品格 | 第58-61页 |
| 第五章 大理白族民居木雕与徽州民居木雕的工艺技法 | 第61-65页 |
| ·木雕的工艺流程 | 第61-62页 |
| ·技法比较 | 第62-65页 |
| ·大理白族民居木雕技法 | 第62-63页 |
| ·徽州民居木雕技法 | 第63-65页 |
| 第六章 大理白族民居木雕与徽州民居木雕的保护传承 | 第65-71页 |
| ·现状评估 | 第65-67页 |
| ·以市场为导向 | 第65-66页 |
| ·古建筑公司与小作坊的结合 | 第66页 |
| ·仿古为主,创新较少 | 第66-67页 |
| ·保护手段及方法 | 第67-71页 |
| ·有形保护 | 第67-68页 |
| ·无形保护 | 第68-71页 |
| 第七章 结语 | 第71-73页 |
| ·论文总结 | 第71页 |
| ·论文不足 | 第71-72页 |
| ·展望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附录A 插图索引 | 第79-83页 |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