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绪论 | 第13-25页 |
一、 论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二、 研究的内容、范围及思路方法 | 第14-17页 |
三、 文献综述及对研究现状的反思 | 第17-25页 |
第一章 唐末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研究 | 第25-59页 |
第一节 唐末西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和群体人格概述 | 第25-31页 |
一、 西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 | 第26-28页 |
二、 西蜀文人的群体人格心态 | 第28-31页 |
第二节 唐末蜀中文人的“崇杜”情结与感事写实 | 第31-43页 |
一、 蜀中文人的“崇杜”情结 | 第32-35页 |
二、 蜀中文人感事写实的创作态度 | 第35-43页 |
第三节 唐末蜀中文人复古崇雅的思想倾向与理论创作主张 | 第43-50页 |
一、 复古崇雅的社会思潮与蜀中文人的诗文创作倾向 | 第45-49页 |
二、 唐末帝王中兴美梦与蜀中文人复古崇雅的创作思潮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唐末蜀中文人的内敛心态与苦吟作风 | 第50-59页 |
一、 向内收敛开掘内心的创作审美心态 | 第51-54页 |
二、 对贾岛“苦吟”诗风的因袭与创变 | 第54-59页 |
第二章 前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研究 | 第59-91页 |
第一节 前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 | 第59-66页 |
一、 幕府僚属到朝廷文士的转变 | 第60-62页 |
二、 征辟自荐、投身幕府与朋党纷争 | 第62-66页 |
第二节 前蜀文人群体的人格裂变 | 第66-77页 |
一、 由“功名思想”到“名利意识”的转变 | 第66-71页 |
二、 从“守道”到“顺时”的转变 | 第71-74页 |
三、 纵情享乐与“醉入花间” | 第74-77页 |
第三节 前蜀时期的文学思想研究 | 第77-91页 |
一、 市井俗化的文学创作思潮 | 第78-83页 |
二、 寻芳猎艳的社会审美时尚与前蜀香艳文学思潮 | 第83-88页 |
三、 缘情绮靡与六朝“宫体”诗风的复归 | 第88-91页 |
第三章 后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研究 | 第91-123页 |
第一节 后蜀文人群体的生成态势及思想人格概述 | 第91-102页 |
一、 后蜀文人群体的生成聚合态势 | 第91-94页 |
二、 尊经、教化与后蜀文人群体的崇雅思潮 | 第94-102页 |
第二节 《才调集》编选特点及韦縠诗学思想之审美内涵阐释 | 第102-115页 |
一、 韦縠《才调集》的编选特点 | 第103-107页 |
二、 韦縠诗学思想“韵高”、“词丽”说之审美内涵阐释 | 第107-112页 |
三、 韦縠诗学思想与唐末五代西蜀文学思潮关系之探讨 | 第112-115页 |
第三节 《花间集》编选特点与后蜀文人词学思想之审美内涵阐释 | 第115-123页 |
一、 《花间集》的编选特点及编纂思想 | 第115-117页 |
二、 《花间集》与后蜀文人词学思想之审美意蕴解读 | 第117-121页 |
三、 《花间集》与后蜀文学思潮的关系探讨 | 第121-123页 |
第四章 宗教文化与唐末五代西蜀文人群体文学思想研究 | 第123-158页 |
第一节 佛教传播与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关系研究 | 第123-143页 |
一、 佛教传播与西蜀社会上的崇佛思潮 | 第123-132页 |
二、 西蜀文人群体的奉佛情怀与禅悦意趣 | 第132-137页 |
三、 佛教传播与西蜀文人群体的创作审美倾向 | 第137-143页 |
第二节 道教传播与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关系研究 | 第143-158页 |
一、 道教传播与西蜀社会上的崇道思潮 | 第143-149页 |
二、 道教对西蜀文人群体思想心态的影响 | 第149-154页 |
三、 西蜀文人创作的神仙道化色彩 | 第154-158页 |
第五章 地域文化与唐末五代西蜀文人群体文学思想研究 | 第158-198页 |
第一节 对比视角下的西蜀地理环境与蜀地文人群体的生存态势 | 第159-173页 |
一、 蜀地自然地理环境在巴、蜀、汉中三大地区的差异表现 | 第161-163页 |
二、 蜀地人文社会环境在巴、蜀、汉中三大地区的差异表现 | 第163-165页 |
三、 巴、蜀、汉中三大自然地理版块区对蜀地文人群体生存态势的影响 | 第165-167页 |
四、 西北和西南边州地区对西蜀文人群体生成生态的影响 | 第167-170页 |
五、 交通行旅与西蜀文人群体的流转态势 | 第170-173页 |
第二节 流动视角下的蜀地文人群体对西蜀地域文化的认知感受 | 第173-181页 |
一、 唐末蜀地文人群体对西蜀地域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 第173-176页 |
二、 五代前蜀文人群体对西蜀地域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 第176-179页 |
三、 五代后蜀文人群体对西蜀地域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 第179-181页 |
第三节 西蜀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与蜀地文人创作审美倾向 | 第181-191页 |
一、 蜀地平原文化与西蜀地域文学中的神话色彩和乡邦特色 | 第182-188页 |
二、 巴峡山地文化与西蜀地域文学中的竹枝情韵和楚骚风味 | 第188-191页 |
第四节 花蕊夫人《宫词》的地域文化特征与艺术审美特质 | 第191-198页 |
一、 “蜀宫”的自然环境与“花蕊宫词”自然地理色彩 | 第191-193页 |
二、 “蜀宫”的社会环境与“花蕊宫词”人文地理色彩 | 第193-196页 |
三、 “花蕊宫词”独特的艺术审美特质 | 第196-198页 |
第六章 西蜀文人群体文学思想对南唐宋初文坛影响研究 | 第198-241页 |
第一节 西蜀文人曲词创作范式、词学审美理想对南唐词坛的影响 | 第198-212页 |
一、 西蜀“花间词”影响南唐词坛的原因探讨 | 第199-207页 |
二、 南唐词人对“花间”词人创作范式、词学理想和审美意趣的接受 | 第207-212页 |
第二节 宋初西蜀文人群体的生存状况和思想心态 | 第212-226页 |
一、 宋初二帝三十年治蜀失策及其严重后果 | 第213-217页 |
二、 宋初川蜀和中朝两地文人群体的生成聚合态势 | 第217-222页 |
三、 宋初川蜀和中朝两地文人群体的思想心态概况 | 第222-226页 |
第三节 西蜀文人群体和文学思想对宋初文坛的影响 | 第226-241页 |
一、 西蜀文人群体创作审美主张与宋初文学思潮之关系探讨 | 第226-235页 |
二、 宋初词坛对西蜀“花间”词人创作范式和词学思想的承袭创变 | 第235-241页 |
结论 | 第241-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250页 |
附录 | 第250-273页 |
致谢 | 第273-27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74-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