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1-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前言 | 第14-41页 |
·植物免疫系统 | 第14-24页 |
·植物先天免疫系统 | 第15-23页 |
·植物后天免疫系统 | 第23-24页 |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研究进展 | 第24-32页 |
·Xa21 基因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Xa1 基因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抗病基因 Xa27 的研究 | 第27页 |
·抗病基因 xa5 的研究 | 第27-28页 |
·抗病基因 Xa3/Xa26 的研究 | 第28-29页 |
·抗病基因 xa13 的研究 | 第29-31页 |
·抗病基因 xa25 的研究 | 第31-32页 |
·细菌分泌系统 | 第32-35页 |
·Ⅰ型分泌系统 | 第32页 |
·Ⅱ型分泌系统 | 第32-33页 |
·Ⅲ型分泌系统 | 第33-34页 |
·IV 分泌系统 | 第34-35页 |
·酵母双杂交在植物病理学方面的应用 | 第35-37页 |
·关于微量元素铜 | 第37-40页 |
·铜的生物学功能 | 第37-38页 |
·铜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 第38-40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40-4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1-54页 |
·材料 | 第41-42页 |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41页 |
·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41页 |
·常用化学试剂、分子生物学试剂及仪器 | 第41-42页 |
·方法 | 第42-50页 |
·核酸提取与纯化 | 第42-43页 |
·PCR,RT-PCR 及荧光定量 PCR | 第43-46页 |
·基因的克隆与转化 | 第46-47页 |
·DNA 序列测定 | 第47-48页 |
·copAB 缺失突变体的获得 | 第48页 |
·细菌生长速率的测定 | 第48页 |
·铜转运实验 | 第48-49页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49页 |
·水稻超量表达载体和抑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9页 |
·转基因植株 PCR 检测 | 第49页 |
·白叶枯病接种和病情鉴定 | 第49-50页 |
·GUS 染色及观察分析 | 第50页 |
·转基因植株基因表达分析 | 第50页 |
·酵母双杂交 | 第50-52页 |
·载体的构建 | 第51页 |
·文库的筛选 | 第51页 |
·酵母体内互作验证 | 第51-52页 |
·蛋白质互作检测分析 | 第52-54页 |
·双分子荧光互补 | 第52-53页 |
·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53-54页 |
3 结果 | 第54-86页 |
·病原菌 PXO99 对铜敏感机制研究 | 第54-57页 |
·病原菌 PXO61 抗铜相关基因 copA 和 copB 的确定 | 第54-55页 |
·copA 和 copB 基因克隆与分析 | 第55页 |
·copA 和 copB 基因在病原菌中的表达 | 第55-56页 |
·PXO99 对铜敏感取决于 copA 编码区的差异 | 第56-57页 |
·铜离子敏感突变体获得及其致病性检测 | 第57-61页 |
·△COPAB 突变体的获得 | 第57-58页 |
·copA 和 copB 突变体鉴定 | 第58页 |
·突变体中 copA 和 copB 表达分析 | 第58-59页 |
·COPA 和 COPB 突变体对铜离子敏感试验 | 第59-60页 |
·copA 和 copB 突变体致病力的检测 | 第60-61页 |
·抗铜突变体的获得及其致病力检测 | 第61-63页 |
·抗铜突变体的获得 | 第61页 |
·PXO99(COPAB/61)抗铜检测 | 第61-62页 |
·抗铜突变体致病力检测 | 第62-63页 |
·xa13 同源基因的比对 | 第63-64页 |
·转运铜功能验证 | 第64-65页 |
·ZMXA13Mt3.1不能与 COPT5 互作 | 第65-66页 |
·转基因植株获得及功能分析 | 第66-73页 |
·PXa13::XA13(1-220)和 PXa13::ZMXA13 载体构建 | 第66-67页 |
·PXa13::XA13(1-220)和 PXa13::ZMXA13 转基因水稻获得 | 第67-68页 |
·PXa13::XA13(1-220)和 PXa13::ZMXA13 转基因植株阳性鉴定 | 第68-69页 |
·PXa13::XA13(1-220)和 PXa13::ZMXA13 转基因植株抗病性检测 | 第69-72页 |
·OsXa13 C 端与 ZmXa13C 端互换 | 第72-73页 |
·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及筛选 | 第73-79页 |
·诱饵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序列测定 | 第73-74页 |
·诱饵蛋白的自激活检测 | 第74-75页 |
·诱饵蛋白对酵母细胞不具有毒性 | 第75页 |
·酵母双杂交 cDNA 文库的构建 | 第75-76页 |
·文库的鉴定 | 第76页 |
·筛选与 XA13 的 C 端互作的阳性克隆 | 第76-77页 |
·阳性克隆与 XA13 结合的重新验证 | 第77页 |
·阳性克隆序列分析 | 第77-79页 |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验证 XA13 与 CacyBP 和 HMG 相互作用 | 第79-80页 |
·CacyBP 和 HMG 亚细胞定位 | 第80-81页 |
·CacyBP 和 HMG 功能分析 | 第81-86页 |
·CacyBP 和 HMG 超量和抑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2-84页 |
·CacyBP 转基因植株的抗性检测 | 第84-85页 |
·HMG 转基因植株的抗性检测 | 第85-86页 |
4 讨论 | 第86-90页 |
·水稻白叶枯病菌 copA 和 copB 的抗铜机制 | 第86-87页 |
·铜部分参与 xa13 介导的抗病性 | 第87-88页 |
·XA13C 端互作蛋白 | 第88-89页 |
·XA13 的糖运输学说 | 第89-90页 |
5 结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附录Ⅰ | 第110-113页 |
附录Ⅱ | 第113-115页 |
附录Ⅲ | 第115-117页 |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