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引言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 ·合浦珠母贝简介 | 第14-17页 |
| ·合浦珠母贝的生态环境 | 第14页 |
| ·合浦珠母贝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 | 第14页 |
| ·合浦珠母贝的繁殖习性与发生 | 第14-15页 |
| ·合浦珠母贝的性别 | 第15-16页 |
| ·合浦珠母贝人工育苗、养殖现状 | 第16-17页 |
|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 | 第17-21页 |
| ·选择育种 | 第17-18页 |
| ·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 | 第18-20页 |
| ·分子辅助育种 | 第20-21页 |
| ·水产动物的数量遗传学研究 | 第21-23页 |
| ·多元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 ·加性遗传效应和非加性效应估计 | 第22-23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合浦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差异和判别分析 | 第24-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 ·数据测量 | 第24-25页 |
|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 ·结果 | 第25-29页 |
| ·4 个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及主成分分析 | 第25-27页 |
| ·聚类分析 | 第27页 |
| ·判别分析 | 第27-29页 |
| ·讨论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不同性别合浦珠母贝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实验材料及数据测量 | 第30-31页 |
|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 ·结果 | 第31-34页 |
| ·各性状表型参数比较 | 第31页 |
| ·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32页 |
| ·各表型性状对软体重的通径系数及检验 | 第32页 |
| ·形态性状对软体重的决定系数分析 | 第32-33页 |
|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33-34页 |
| ·讨论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合浦珠母贝双列杂交子代生长性状的加性效应和杂交效应估计 | 第36-4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7-38页 |
| ·亲本来源 | 第37页 |
| ·双列杂交的构建 | 第37页 |
| ·苗种培育与养殖 | 第37-38页 |
| ·数据测量 | 第38页 |
|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 ·结果 | 第38-43页 |
| ·9 个群体生长性状的比较 | 第38-40页 |
| ·加性遗传效应的估计 | 第40-41页 |
| ·杂交效应的估计 | 第41-42页 |
| ·反交效应的估计 | 第42页 |
| ·相对重要的效应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44页 |
| ·加性遗传效应与反交效应 | 第43页 |
| ·杂种优势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合浦珠母贝完全双列杂交群体生长性状的比较 | 第44-5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亲本来源与群体构建 | 第45页 |
| ·苗种的早期培育 | 第45页 |
| ·数据测量 | 第45页 |
| ·数据分析 | 第45-46页 |
| ·结果 | 第46-52页 |
| ·各群体生长性状的比较 | 第46-49页 |
| ·各群体的日增长和生长指标 | 第49-50页 |
| ·不同日龄杂交组合杂种优势率的比较 | 第50-52页 |
| ·讨论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 附录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