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概述 | 第7-18页 |
一、环境权 | 第7-9页 |
(一)环境权的概念 | 第7-8页 |
(二)环境权的性质和内容 | 第8页 |
(三)环境权的特征 | 第8-9页 |
二、环境侵权和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 | 第9-16页 |
(一)环境侵权 | 第9-13页 |
(二)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 | 第13-16页 |
三、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 | 第16-18页 |
(一)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必要性 | 第16页 |
(二)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部分国家和地区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规定及启示 | 第18-27页 |
一、规定 | 第18-24页 |
(一)德国的《环境责任法》 | 第18-19页 |
(二)日本的公害救济制度 | 第19-21页 |
(三)美国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 | 第21-22页 |
(四)瑞典的《环境损害赔偿法》 | 第22-23页 |
(五)我国台湾地区的环境侵权自力救济 | 第23-24页 |
二、启示 | 第24-27页 |
(一)规定损害赔偿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 第24页 |
(二)允许受害人实施事前救济措施的可行性 | 第24-25页 |
(三)适用利益衡量原则的必要性 | 第25页 |
(四)适用仲裁制度的优越性 | 第25页 |
(五)允许受害人实施自力救济的可行性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 第27-39页 |
一、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缺陷 | 第27-29页 |
(一)起诉难;举证难;执行难 | 第27页 |
(二)在司法救济途径之外没有明确规定仲裁制度 | 第27-28页 |
(三)没有规定具体的损害赔偿范围和标准 | 第28页 |
(四)法律规范之间不协调,条文之间相互冲突 | 第28-29页 |
(五)环境侵权公益诉讼制度存在弊端 | 第29页 |
二、我国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的完善 | 第29-39页 |
(一)明确规定环境权 | 第29-30页 |
(二)对环境保护法庭进行制度创新 | 第30-31页 |
(三)将环境侵权案件归入仲裁的范围 | 第31-33页 |
(四)细化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 | 第33-35页 |
(五)实行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 | 第35-36页 |
(六)允许环境侵权的受害人实施自力救济 | 第36-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