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 ·名词解释 | 第13-14页 | 
| ·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4-20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 第20-23页 | 
| ·论文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 第20-22页 | 
| ·论文符号说明 | 第22-23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3-32页 | 
| 第二章 雷达波形分析与设计基本方法 | 第32-50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基于模糊函数的波形性能分析 | 第32-40页 | 
| ·模糊函数理论 | 第32-34页 | 
| ·典型编码信号的模糊函数及性能分析 | 第34-37页 | 
| ·MIMO 雷达的模糊函数及性能分析 | 第37-40页 | 
| ·基于功率谱的频域最优波形设计 | 第40-44页 | 
| ·问题描述 | 第40-41页 | 
| ·发射波形与检测性能分析 | 第41-42页 | 
| ·能量约束下最优发射波形 ESD 的求解 | 第42-43页 | 
|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43-44页 | 
| ·基于最优波形能量谱的时域信号合成 | 第44-47页 | 
| ·理论分析与算法描述 | 第44-46页 | 
|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第三章 MIMO 雷达正交波形设计与自适应滤波方法 | 第50-68页 | 
| ·引言 | 第50-51页 | 
| ·基于 MOEA/D 的 MIMO 雷达正交相位编码波形设计 | 第51-59页 | 
| ·数学模型 | 第51-53页 | 
| ·算法描述 | 第53-56页 | 
|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56-59页 | 
| ·互相关干扰下的 MIMO 雷达自适应脉压滤波器设计 | 第59-64页 | 
| ·数学模型 | 第59-60页 | 
| ·基于 MSINR 的 MIMO 雷达自适应脉冲压缩方法 | 第60-62页 | 
|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第四章 MIMO 雷达方向图合成与波形设计 | 第68-84页 | 
| ·引言 | 第68页 | 
| ·基于拟牛顿法的 MIMO 雷达发射方向图合成 | 第68-76页 | 
| ·数学模型 | 第68-71页 | 
| ·算法描述 | 第71-73页 | 
|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73-76页 | 
| ·基于方向图合成的相位编码波形设计 | 第76-80页 | 
| ·基于概率分配的相位编码信号设计 | 第76-77页 | 
| ·低 PAR 约束下相位编码信号设计 | 第77-78页 | 
|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第五章 面向目标检测的 MIMO 雷达自适应波形设计 | 第84-102页 | 
| ·引言 | 第84-85页 | 
| ·基于多相编码的 MIMO 雷达自适应波形设计 | 第85-92页 | 
| ·数学模型 | 第85-88页 | 
| ·相位域梯度搜索算法原理 | 第88-90页 | 
|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90-92页 | 
| ·频率正交信号 MIMO 雷达子载波系数优化方法 | 第92-97页 | 
| ·数学模型 | 第92-93页 | 
| ·GLRT 检测 | 第93-94页 | 
| ·自适应子载波系数优化方法 | 第94-96页 | 
|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96-97页 |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 第六章 面向目标跟踪的 MIMO 雷达自适应波形设计 | 第102-118页 | 
| ·引言 | 第102-103页 | 
| ·面向目标跟踪的自适应波形模型分析 | 第103-107页 | 
| ·系统模型与滤波模型 | 第104-105页 | 
| ·波形选择准则 | 第105页 | 
|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105-107页 | 
| ·基于粒子滤波的单站 MIMO 雷达自适应波形设计 | 第107-113页 | 
| ·系统模型 | 第107-108页 | 
| ·基于粒子滤波的目标跟踪原理 | 第108-109页 | 
| ·波形设计准则 | 第109-111页 | 
|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111-1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3页 |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13-118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8-122页 | 
| ·本文内容总结 | 第118-119页 | 
| ·工作展望 | 第119-122页 | 
| 致谢 | 第122-124页 |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