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31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5页 |
·生产率、效率与经济增长效率 | 第17-21页 |
·集聚、经济集聚、集聚经济与效率集聚 | 第21-24页 |
·地区差距 | 第24-25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技术路线 | 第28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8-31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8-30页 |
·可能的不足之处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31-55页 |
·地区差距的相关研究 | 第31-39页 |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地区差距 | 第31-33页 |
·传统空间经济学中的地区差距 | 第33-37页 |
·经济增长与空间经济学双维度下的地区差距 | 第37-39页 |
·经济增长效率的相关研究 | 第39-45页 |
·生产率及效率的测算方法 | 第39-42页 |
·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及其测度 | 第42-43页 |
·效率与地区差距关系的研究 | 第43-45页 |
·经济集聚机制的相关研究 | 第45-52页 |
·经济关联视角下的集聚机制 | 第45-48页 |
·知识关联视角下的集聚机制 | 第48-50页 |
·效率集聚及其形成机制 | 第50-52页 |
·研究述评 | 第52-55页 |
第三章 经济增长效率集聚与地区差距——个综合框架 | 第55-72页 |
·引言 | 第55-56页 |
·经济增长效率集聚的起源 | 第56-60页 |
·分工理论的演进 | 第57-58页 |
·分工的类型 | 第58-59页 |
·分工的本质 | 第59-60页 |
·经济增长效率集聚的形成机制 | 第60-65页 |
·劳动分工、经济关联与外部性 | 第60-61页 |
·知识分工、知识关联与外部性 | 第61-62页 |
·外部性与收益递增的出现 | 第62-63页 |
·从分工到效率集聚的总体机制 | 第63-65页 |
·经济增长效率集聚的影响 | 第65-70页 |
·效率集聚与经济增长 | 第65-67页 |
·效率集聚与地区差距 | 第67-68页 |
·效率集聚、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 | 第68-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中国地区差距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72-102页 |
·引言 | 第72-73页 |
·中国地区差距的统计描述 | 第73-81页 |
·中国经济活动的时空演进 | 第73-76页 |
·中国地区差距的具体测度 | 第76-78页 |
·衡量地区差距的新视角 | 第78-81页 |
·中国地区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1-90页 |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第81-83页 |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第83-86页 |
·计量方法与实证结果 | 第86-90页 |
·中国地区差距的经济地理分解 | 第90-100页 |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 | 第91-93页 |
·中国地区差距的空间分布 | 第93-97页 |
·中国地区差距形成因素的分解 | 第97-100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2-131页 |
·引言 | 第102-105页 |
·经济增长效率测度方法 | 第105-108页 |
·环境技术 | 第105页 |
·方向性距离函数与序列数据包络分析 | 第105-107页 |
·SML指数及其分解 | 第107-108页 |
·中国经济增长效率测度 | 第108-114页 |
·指标设计及数据描述 | 第108-110页 |
·SML指数测度及分解 | 第110-113页 |
·环境技术效率及其测度 | 第113-114页 |
·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4-124页 |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第115-116页 |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第116-120页 |
·计量方法与实证结果 | 第120-124页 |
·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经济地理分解 | 第124-129页 |
·分解方法 | 第124-125页 |
·基于SML指数的分解 | 第125-126页 |
·基于环境技术效率的分解 | 第126-129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129-131页 |
第六章 效率集聚、地区差距治理及经济地理重塑 | 第131-167页 |
·引言 | 第131-132页 |
·动态分布分析 | 第132-145页 |
·方法概述 | 第132-134页 |
·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 第134-137页 |
·实证测度与稳健性检验 | 第137-145页 |
·长短期关系分析 | 第145-151页 |
·面板单位根检验 | 第145-147页 |
·面板协整检验 | 第147-148页 |
·面板误差修正模型 | 第148-151页 |
·产生原因检验 | 第151-161页 |
·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 第151-152页 |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第152-156页 |
·计量方法与实证结果 | 第156-161页 |
·中国经济地理格局重塑及研究启示 | 第161-167页 |
·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 | 第162-165页 |
·研究启示 | 第165-167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167-173页 |
·主要结论 | 第167-169页 |
·政策建议 | 第169-171页 |
·总体思路 | 第169页 |
·经济集聚 | 第169-170页 |
·区际溢出 | 第170-171页 |
·经济地理重塑 | 第171页 |
·研究展望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92页 |
作者简介 | 第192-194页 |
致谢 | 第194-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