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外低碳经济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低碳经济指数评价研究总体设计 | 第15-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2章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低碳经济发展概论 | 第18-26页 |
|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状况 | 第18-23页 |
| ·城市生活垃圾内涵 | 第18页 |
|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特点 | 第18-20页 |
|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状况及问题 | 第20-21页 |
|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物流体系 | 第21-23页 |
| ·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 第23-25页 |
| ·低碳经济内涵 | 第23-24页 |
|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 第24-25页 |
| ·低碳经济要求下的生活垃圾处理 | 第25-26页 |
| 第3章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构建 | 第26-50页 |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 | 第2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 | 第26-28页 |
| ·可持续发展 | 第26-27页 |
| ·清洁生产 | 第27页 |
| ·循环经济 | 第27页 |
| ·绿色经济 | 第27-28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 第28-29页 |
| ·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28页 |
|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28页 |
| ·完整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28页 |
|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28-29页 |
| ·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原则 | 第29页 |
| ·三化原则和3R原则相结合的原则 | 第29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9-34页 |
| ·指标选取的思路 | 第29-31页 |
| ·主要评价指标说明 | 第31-34页 |
| ·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 | 第34-50页 |
| ·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设置 | 第34-37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7-48页 |
| ·评价模型的选择 | 第48-50页 |
| 第4章 实证分析——武汉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评价 | 第50-59页 |
| ·武汉市概况 | 第50-51页 |
| ·地理位置 | 第50页 |
| ·自然条件 | 第50页 |
| ·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 第50-51页 |
|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情况 | 第51页 |
| ·武汉市生活垃圾处理状况 | 第51-53页 |
| ·武汉市生活垃圾的产量 | 第51页 |
| ·武汉市生活垃圾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 第51-53页 |
| ·武汉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第53页 |
| ·武汉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低碳经济评价 | 第53-59页 |
| ·评价指标的数据收集 | 第53-54页 |
| ·指标综合评价 | 第54-55页 |
| ·指标综合评价结果讨论 | 第55-59页 |
| 第5章 武汉市应采取措施及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建议 | 第59-66页 |
| ·武汉市应该采取的措施 | 第59-64页 |
| ·源头控制垃圾产出 | 第59-60页 |
| ·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 第60-61页 |
| ·促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 | 第61-62页 |
| ·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 第62-63页 |
| ·实施生活垃圾处理配套措施 | 第63-64页 |
| ·武汉市应采取的生活垃圾处理发展模式 | 第64-66页 |
| 第6章 结论、不足及展望 | 第66-69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不足 | 第67页 |
| ·展望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