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三、论文研究的思路及框架结构 | 第14-15页 |
四、论文研究的重点 | 第15页 |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分析 | 第16-21页 |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概念的阐释 | 第16页 |
(一)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16页 |
(二)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16页 |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价值诉求 | 第16-18页 |
(一)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二)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民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 第17-18页 |
(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民的基本权利 | 第18页 |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原则 | 第18-21页 |
(一) 保障农村社会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 第18-19页 |
(二) 吸引尽可能多的农村居民参保 | 第19页 |
(三) 具体办法和实施方案具有灵活性 | 第19页 |
(四) 各级政府财政和农村居民长期投入与参与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进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1-28页 |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历史进程 | 第21-23页 |
(一) 开张试点阶段 | 第21页 |
(二) 初步规范阶段 | 第21页 |
(三) 社会养老探索阶段 | 第21-22页 |
(四)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阶段 | 第22页 |
(五)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覆盖阶段 | 第22-23页 |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 | 第23-24页 |
(一) “新农保”制度规定的要点 | 第23页 |
(二)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补贴的作用 | 第23-24页 |
(三) 2010年推进“新农保”工作分析 | 第24页 |
三、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一) 老农保强制清退带来的政府失信 | 第24-25页 |
(二) 新农保基金由县级管理产生分散性,缺乏中央统筹 | 第25页 |
(三) 新农保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衔接 | 第25页 |
(四) 新农保保障水平难以与目前的居民消费水准匹配 | 第25-26页 |
四、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28页 |
(一) 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中的投入不足 | 第26页 |
(二)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 第26-27页 |
(三) 人口老龄化阻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展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扬州市经济开发区的“新农保”案例分析 | 第28-34页 |
一、扬州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运行状况分析 | 第28-30页 |
(一)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状况 | 第28-29页 |
(二)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来源 | 第29页 |
(三) 参保农民获取参保收益的运行机制 | 第29-30页 |
二、参保农民满意度调查及影响因素 | 第30-34页 |
(一) 参保农民对“新农保”的知晓程度和评价 | 第30-31页 |
(二) 参保农民的动机和收益情况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议 | 第34-39页 |
一、促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均衡发展 | 第34-35页 |
(一) 制定新农保全覆盖的宏观目标 | 第34页 |
(二) 制定农村和城镇居民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 第34-35页 |
二、完善各级财政投入补贴机制 | 第35-36页 |
(一) 注重中央财政补贴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 第35-36页 |
(二) 结合“省直管县”制度,加强省级监管地方财政的力度 | 第36页 |
三、对现行新农保具体规定的调整 | 第36-37页 |
(一) 取消捆绑机制 | 第36-37页 |
(二) 具体条规细化 | 第37页 |
四、筹资方式和待遇的调整 | 第37-39页 |
(一) 筹资比例应按地区差异适当调整 | 第37页 |
(二) 加强政府投入,适当提高基本保障水平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