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我国的构建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一、附条件不起诉的内涵分析第9-15页
 (一) 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和特征第9-10页
 (二) 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关概念之比较第10-15页
  1. 附条件不起诉与不起诉之比较第10-11页
  2. 附条件不起诉与辩诉交易之比较第11-13页
  3. 附条件不起诉与缓刑之比较第13-15页
二、域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考察第15-22页
 (一) 德国的"暂时不予起诉"制度第15-16页
 (二) 美国的延缓起诉制度和审前分流程序第16-18页
 (三) 日本起诉犹豫和更生保护制度第18-19页
 (四) 我国台湾地区的"缓起诉"制度第19-22页
三、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第22-29页
 (一) 刑罚目的的转变第22-24页
 (二) 恢复性司法的兴起第24-25页
 (三) 起诉便宜主义第25-27页
 (四) 诉讼经济第27-29页
四、构建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29-36页
 (一) 关于可否在我国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理论争论第29-31页
  1. 否定论第29-30页
  2. 肯定论第30页
  3. 谨慎论第30-31页
 (二)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必要性第31-34页
  1. 完善我国现行不起诉制度的需要第31-32页
  2. 缓解我国当前司法资源严重匮乏的需要第32-33页
  3.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第33-34页
 (三)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可行性第34-36页
  1.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我国的传统诉讼文化相契合第34页
  2.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政策依据第34-35页
  3. 域外成功做法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提供了实践基础第35-36页
五、构建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设想第36-42页
 (一) 构建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对象第36-38页
  1. 适用范围第36-37页
  2. 适用条件第37-38页
 (二) 构建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具体操作程序第38-40页
  1. 征得同意第38-39页
  2. 审批程序第39页
  3. 签订附条件不起诉协议书第39页
  4. 帮教考察程序第39页
  5. 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第39-40页
  6. 宣告程序第40页
 (三) 构建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制约及配套机制第40-42页
  1. 检察机关内部制约机制第40页
  2. 检察机关外部制约机制第40-41页
  3. 当事人救济制约机制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公诉转自诉制度重构研究
下一篇:台湾司法独立的实现及其对大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