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2-14页 |
缩略词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6-31页 |
·酸性土壤及土壤中铝的形态 | 第16-17页 |
·酸性土壤 | 第16页 |
·土壤中铝的存在形态 | 第16-17页 |
·铝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 第17-18页 |
·造成植物铝毒害的机理 | 第17页 |
·铝毒害下的氧化胁迫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植物耐铝的生理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植物耐铝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植物耐铝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醛脱氢酶基因与逆境胁迫 | 第20-29页 |
·生物体中醛的来源 | 第20-21页 |
·植物ALDH基因家族及其分类 | 第21-27页 |
·ALDH在植物应答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 第27-28页 |
·ALDH的其他生物学功能 | 第28-29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铝胁迫对RB和SB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31-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材料的培养与处理 | 第35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35-37页 |
·可溶性总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 | 第35-36页 |
·H_2O_2、MDA、PC、Pro含量 | 第36-37页 |
·抗氧化酶CAT、POD、SOD活性 | 第37页 |
·RB和SB根中总RNA的提取与RT-PCR分析 | 第37-38页 |
·根尖的品红亚硫酸试剂染色 | 第38-39页 |
·铝胁迫下RB和SB根系中醛类物质的制备和HPLC分析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51页 |
·不同浓度铝胁迫对RB和SB根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浓度铝胁迫对RB和SB根中PC、MDA、H_2O_2、Pro含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不同浓度铝胁迫对RB和SB根中POD、CAT、SOD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铝胁迫下RB和SB根中ALDH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43-44页 |
·不同浓度铝胁迫下RB和SB根的染色比较 | 第44-46页 |
·不同浓度铝胁迫对RB和SB根中醛类含量的影响 | 第46-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第三章 丹波黑大豆醛脱氢酶基因GmALDH3-1的原核表达和功能分析 | 第51-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6页 |
·植物材料 | 第51-52页 |
·菌株、载体、酶等主要试剂 | 第52页 |
·引物设计 | 第52页 |
·RNA的提取以及ALDH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2-53页 |
·重组质粒pGEX-4T-1-ALDH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53-54页 |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54页 |
·ALDH蛋白的金属耐受性实验 | 第54-55页 |
·ALDH蛋白生化特性分析 | 第55-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丹波黑大豆ALDH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56页 |
·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56页 |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分析 | 第56-58页 |
·ALDH的金属试验效果 | 第58-61页 |
·ALDH蛋白的底物鉴定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在烟草中过量表达丹波黑大豆醛脱氢酶增强转基因烟草对铝的耐受性 | 第64-8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9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5-66页 |
·烟草的转化及转基因烟草的培养筛选 | 第66页 |
·转基因烟草基因组的提取和PCR分析 | 第66页 |
·转基因烟草RNA提取、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 | 第66-67页 |
·铝胁迫下野生型烟草和转基因根的相对伸长量测定 | 第67页 |
·铝胁迫下转基因烟草根中可溶性糖、H_2O_2、MDA、PC和Pro含量 | 第67-68页 |
·铝胁迫下转基因烟草根中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68页 |
·铝胁迫下野生型和转基因烟草根尖的铬天青和品红亚硫酸染色 | 第68页 |
·铝胁迫下野生型和转基因烟草根中醛类物质制备和HPLP分析 | 第68-6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9-78页 |
·转基因烟草中ALDH基因的插入情况及表达水平 | 第69-70页 |
·过表达ALDH转基因烟草在铝胁迫下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70-74页 |
·过表达ALDH转基因烟草在酸性土壤上生长表型的变化 | 第74页 |
·铝胁迫下过表达ALDH转基因烟草和野生型烟草根部的染色效果比较 | 第74-76页 |
·铝胁迫下过表达ALDH转基因烟草和野生型烟草根部的醛类变化 | 第76-78页 |
·讨论 | 第78-8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总结 | 第80-81页 |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录A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