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超疏水表面微结构对其疏水性能的影响及应用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6页
第1章 绪论第16-35页
   ·材料表面与界面第16-17页
     ·“材料的表面与界面”的认识第16-17页
   ·超疏水现象和超疏水表面第17-21页
     ·超疏水现象第17-19页
     ·超疏水表面的定义第19-21页
   ·有关表面润湿性的理论模型第21-27页
     ·Young 方程——描述理想光滑表面上的液滴平衡状态第21-22页
     ·Wenzel 模型第22-23页
     ·Cassie 模型第23-25页
     ·Young–Dupre 公式——描述固液界面的粘附功(work of adhesion)和铺展系数(spreading parameter)第25-27页
   ·影响超疏水表面性能的因素第27-30页
     ·表面物理结构的影响第27-28页
     ·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第28-29页
     ·外部环境的影响第29-30页
   ·超疏水表面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第30-33页
     ·研究现状第30-32页
     ·应用前景第32-33页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3-35页
第2章 用于描述超疏水表面的瞬态方程的建立第35-55页
   ·问题的提出第35页
   ·超疏水表面与液滴系统的静态特性的描述第35-36页
     ·本征接触角与表观接触角第35-36页
     ·表观接触角的测试方法第36页
   ·超疏水表面与液滴系统的动态特性的描述第36-38页
     ·前进角、后退角与接触角滞后第36-37页
     ·前进/后退接触角及滚动角的测试方法第37-38页
   ·瞬态方程的建立第38-47页
     ·前进过程第38-41页
     ·后退过程第41-47页
   ·实验观测和理论计算的对比第47-49页
   ·超疏水表面上水滴滞后相关状态参量分析第49-54页
     ·对称性分析第49-51页
     ·三相接触线半径变化相对于体积变化的滞后性第51-52页
     ·自由能变化、归一化能垒相对于平衡表观接触角的的求解第52-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3章 超疏水表面疏水性能与表面微结构关系的建立第55-84页
   ·问题的提出第55页
   ·一级微结构超疏水表面性能与表面微结构关系的建立第55-64页
     ·建模背景第55页
     ·理论建模第55-56页
     ·复合润湿特性与表面微结构的关系第56-57页
     ·非复合润湿特性与表面微结构的关系第57-58页
     ·结构决定性能的量化分析第58-63页
     ·实验观测和理论计算的对比第63-64页
   ·二级微结构超疏水表面性能与表面微结构关系的建立第64-72页
     ·建模背景第64-65页
     ·理论建模第65-67页
     ·复合润湿特性与表面微结构的关系第67页
     ·非复合润湿特性与表面微结构参数的关系第67-68页
     ·结构决定性能的量化分析第68-71页
     ·实验观测和理论计算的对比第71-72页
   ·多尺度微结构超疏水表面疏水性能与表面微结构关系第72-83页
     ·问题的提出第72页
     ·建模背景第72-73页
     ·理论建模第73-74页
     ·复合润湿特性与表面微结构的关系第74-76页
     ·非复合润湿特性与表面微结构参数的关系第76-77页
     ·结构决定性能的量化分析第77-82页
     ·与有关实验观测和理论计算的对比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4章 表面不同微观形貌对超疏水性能的影响第84-100页
   ·问题的提出第84页
   ·不同微观形貌的超疏水表面的制备第84-85页
   ·表面不同微观形貌的疏水性能的计算第85-89页
     ·具有矩形微结构的表面第85-87页
     ·具有其它微结构的表面第87-89页
   ·结果和讨论第89-93页
     ·疏水性能比较第89-91页
     ·亲水到疏水转换对于固体份数的依耐性和形貌的非决定性第91-93页
     ·超疏水表面的设计和理论方法的有效性第93页
   ·适合于超疏水复合涂层的基底形貌第93-99页
     ·非复合润湿状态下疏水涂料对不同形貌的润湿性能计算第95-97页
     ·结果和讨论第97-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5章 超疏水表面的防覆冰性能及应用第100-120页
   ·引言第100页
   ·建模第100-102页
     ·建模背景第100-101页
     ·柱形模型的描述第101-102页
   ·超疏水表面上水滴及其冰粒粘附功的计算第102-103页
   ·超疏水表面防覆冰性能的计算第103-112页
     ·复合态下的水滴–表面系统的防覆冰性能的计算第103-104页
     ·非复合态下的水滴–表面系统的防覆冰性能的计算第104-108页
     ·粘附功对材料和微结构的依赖性第108-109页
     ·两种润湿状态归一化的粘附功的比较第109-110页
     ·粗糙度、一维固体份数与表面微结构维度的相关性第110-112页
   ·超疏水表面与电热法结合的综合防冰系统的设计第112-119页
     ·问题的提出第112页
     ·输电线路覆冰的原因和种类第112-113页
     ·防冰措施简单回顾第113-114页
     ·一种基于超疏水表面技术的新型防冰电缆的设计第114-119页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20-124页
   ·论文总结第120-122页
   ·论文展望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芳胺或吡咯并吡咯二酮的聚合物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
下一篇:碳同素异构体碳—碳键弛豫动力学的计量拉曼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