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融资租赁监管法律制度的主要问题及其完善对策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我国融资租赁法律监管的问题分析与必要性 | 第11-20页 |
第一节 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特殊属性 | 第11-12页 |
一、 权利与义务的非对等性 | 第11-12页 |
二、 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 | 第12页 |
第二节 我国融资租赁法律监管的问题分析 | 第12-17页 |
一、 立法层面的问题 | 第13-14页 |
二、 执法层面的问题 | 第14-16页 |
三、 司法层面的问题 | 第16-17页 |
第三节 我国融资租赁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 第17-20页 |
一、 符合我国的法治现状 | 第18-19页 |
二、 符合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现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融资租赁监管立法上的完善 | 第20-24页 |
第一节 融资租赁立法模式的两种类型 | 第20-21页 |
一、 无专门立法模式 | 第20-21页 |
二、 专门立法模式 | 第21页 |
第二节 我国融资租赁选择专门立法模式的原因 | 第21-23页 |
一、 基于已有的立法基础 | 第22页 |
二、 现有法律法规文件缺乏统一性 | 第22-23页 |
三、 符合我国一贯的立法习惯 | 第23页 |
四、 融资租赁的金融属性决定 | 第23页 |
第三节 我国融资租赁立法的基本框架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我国融资租赁监管执法上的完善 | 第24-31页 |
第一节 明确一元制的监管主体 | 第24-27页 |
一、 银监会和商务部 | 第24-25页 |
二、 一元制监管是必然趋势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坚持适度监管的监管模式 | 第27-30页 |
一、 市场调控模式 | 第27-28页 |
二、 严格监管模式 | 第28页 |
三、 我国应奉行适度监管模式 | 第28-30页 |
第三节 转变执法方式以实行软法治理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我国融资租赁监管司法上的完善 | 第31-35页 |
第一节 保证司法对融资租赁监督的独立性 | 第32-33页 |
一、 不侵权 | 第32-33页 |
二、 不施压 | 第33页 |
第二节 统一融资租赁司法监管的基本立场 | 第33-35页 |
一、 完善融资租赁公司的资质问题 | 第34-35页 |
二、 完善融资租赁登记和善意第三人取得的问题 | 第35页 |
第五章 我国融资租赁的自律监管的完善 | 第35-39页 |
第一节 健全内控监管部门和确立现代企业制度 | 第36页 |
第二节 重视融资租赁行业协会的自律功能 | 第36-39页 |
一、 国外融资租赁行业协会的基本情况及其功能 | 第37-38页 |
二、 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协会的不足及其完善对策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