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总论 | 第9-20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经济重要性 | 第9页 |
·传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系统发育学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线粒体基因的应用 | 第12-13页 |
·成虫外部形态 | 第13-20页 |
·一般形态 | 第13-15页 |
·各部形态 | 第15-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传统分类研究 | 第20-23页 |
·研究材料 | 第20页 |
·一般外部形态观察方法 | 第20-22页 |
·外生殖器观察方法 | 第22页 |
·地理分布图的绘制 | 第22-23页 |
·系统发育研究 | 第23-25页 |
·研究材料 | 第23页 |
·DNA 提取方法、PCR 扩增和序列测定 | 第23页 |
·DNA 序列数据处理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23-25页 |
3 传统分类研究 | 第25-64页 |
·蓼龟象属 PHYTOBIUS SCHOENHERR, 1833 | 第25-30页 |
(1) 短喙蓼龟象 Phytobius friebi Wagner, 1939 | 第27-28页 |
(2) 白腹蓼龟象 Phytobius leucogaster (Marsham, 1802) | 第28-29页 |
(3) 浦江蓼龟象 Phytobius pujiangensis sp. nov | 第29页 |
(4) 锯齿蓼龟象 Phytobius serratus sp. nov | 第29-30页 |
·异蓼龟象属 NEOPHYTOBIUS WAGNER, 1936 | 第30-32页 |
(5) 面异蓼龟象 Neophytobius facialis (Voss, 1952) | 第31页 |
(6) 哈氏异蓼龟象 Neophytobius hartmanni (Schultze, 1901) | 第31页 |
(7) 科氏异蓼龟象 Neophytobius kozlovi (Korotyaev, 1990) | 第31页 |
(8) 多节异蓼龟象 Neophytobius quadrinodosus (Gyllenhal, 1813) | 第31-32页 |
·近蓼龟象属 PELENOMUS THOMSON, 1859 | 第32-39页 |
(9) 瓦氏近蓼龟象 Pelenomus waltoni (Boheman, 1843) | 第33-34页 |
(10) 具沟近蓼龟象 Pelenomus canaliculatus (F hraeus, 1843) | 第34-35页 |
(11) 具瘤近蓼龟象 Pelenomus quadrituberculatus (Fabricius, 1787) | 第35页 |
(12) 福建近蓼龟象 Pelenomus quadricorniger (Colonnelli, 1986) | 第35-37页 |
(13) 罗氏近蓼龟象 Pelenomus roelofsi (Hustache, 1916) | 第37-38页 |
(14) 云南近蓼龟象 Pelenomus curvatus sp. nov | 第38-39页 |
·齿腿象属 RHINONCOMIMUS WAGNER, 1940 | 第39-46页 |
(15) 克氏齿腿象 Rhinoncomimus klapperichi Wagner, 1940 | 第40-42页 |
(16) 连续齿腿象 Rhinoncomimus continuus Huang et Yoshitake, sp. nov | 第42页 |
(17) 黑色齿腿象 Rhinoncomimus niger Ch j et Morimoto, 1959 | 第42-43页 |
(18) 粗齿腿象 Rhinoncomimus robustus Voss, 1958 | 第43-44页 |
(19) 棕色齿腿象 Rhinoncomimus rubripes Korotyaev, 2006 | 第44页 |
(20) 侧足齿腿象 Rhinoncomimus latipes Korotyaev, 1997 | 第44-45页 |
(21) 皱纹齿腿象 Rhinoncomimus rhytidosomoides (Wagner, 1944) | 第45-46页 |
·光腿象属 RHINONCUS SCHOENHERR, 1825 | 第46-64页 |
(22) 白腰光腿象 Rhinoncus albicinctus Gyllenhal, 1837 | 第47-48页 |
(23) 三角光腿象 Rhinoncus bruchoides (Herbst, 1784) | 第48-49页 |
(24) 台湾光腿象 Rhinoncus formosanus Korotyaev, 1997 | 第49页 |
(25) 福建光腿象 Rhinoncus fukienensis Wagner, 1940 | 第49-50页 |
(26) 格林斯光腿象 Rhinoncus gressitti Korotyaev, 1997 | 第50-51页 |
(27) 嘉氏光腿象 Rhinoncus jakovlevi Faust, 1893 | 第51-52页 |
(28) 皮光腿象 Rhinoncus pericarpius (Linnaeus, 1758) | 第52-53页 |
(29) 直光腿象 Rhinoncus perpendicularis (Reich, 1797) | 第53-54页 |
(30) 西伯利亚光腿象 Rhinoncus sibiricus Faust, 1893 | 第54-56页 |
(31) 沟胸光腿象 Rhinoncus sulcicollis Boheman, 1845 | 第56页 |
(32) 厚光腿象 Rhinoncus densus sp. nov | 第56-57页 |
(33) 凤阳山光腿象 Rhinoncus fengyangshanensis sp. nov | 第57-58页 |
(34) 横光腿象 Rhinoncus transversus sp. nov | 第58-59页 |
(35) 红皮光腿象 Rhinoncus rubicundus sp. nov | 第59-60页 |
(36) 文县光腿象 Rhinoncus wenxianensis sp. nov | 第60页 |
(37) 刺光腿象 Rhinoncus acutus sp. nov | 第60-61页 |
(38) 窄光腿象 Rhinoncus contractus sp. nov | 第61-62页 |
(39) 武夷山光腿象 Rhinoncus wuyishanensis sp. nov | 第62-64页 |
4 系统发育研究 | 第64-70页 |
·序列分析 | 第64-65页 |
·序列组成 | 第64页 |
·碱基对频率和碱基替换统计 | 第64-65页 |
·属种间相对遗传距离 | 第65页 |
·系统发育树 | 第65-70页 |
·基于龟象亚科 15 种的 12S rRNA、16S rRNA、ND1 和 COI 联合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65-67页 |
·基于龟象亚科 36 种的 12S rRNA 和 16S rRNA 联合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67-70页 |
5 讨论 | 第70-72页 |
·蓼龟象形态与生物学关系及标本地理分布特征 | 第70-71页 |
·蓼龟象形态与生物学的关系 | 第70页 |
·标本地理分布特征 | 第70-71页 |
·蓼龟象族的系统发育地位与各族关系初探 | 第71-72页 |
英文描述 | 第72-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附录 | 第122-125页 |
图版 | 第125-187页 |
个人简介 | 第187-188页 |
致谢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