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公共秩序管理论文

网络群体极化的生成因素和应对策略初探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1.绪论第8-18页
   ·选题背景第8-9页
   ·选题意义第9-11页
   ·国内外研究状况和述评第11-15页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5-16页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第16-18页
2.网络群体极化概述第18-25页
   ·概念的界定第18-21页
     ·极化第18-19页
     ·群体极化第19-20页
     ·网络群体极化第20-21页
   ·网络群体极化的特性第21-25页
     ·具有比较明显的非理性化特征第21-22页
     ·多由现实议题激发第22页
     ·情绪和行为具有传染性第22-23页
     ·网络流言催化作用明显第23-24页
     ·易失控造成“蝴蝶效应”第24-25页
3.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第25-44页
   ·群体自身的原因第25-29页
     ·群体思维弱智化第25-26页
     ·群体中个人责任感弱化与分散第26-27页
     ·“沉默的螺旋”效应第27-28页
     ·选择性接触和群体感染机制第28-29页
   ·政治与社会原因第29-35页
     ·社会转型矛盾积累,利益诉求表达不畅第29-31页
     ·政府部门公信力的缺失第31-32页
     ·官民关系不和谐第32页
     ·突发性事件刺激第32-33页
     ·官方信息公开滞后第33-34页
     ·国内外敌对势力煽动第34-35页
   ·网络与传播原因第35-44页
     ·网络参与门槛较低第36-37页
     ·虚拟互动性第37页
     ·跨越时空限制第37-38页
     ·网络媒体“把关人”的缺失第38-40页
     ·网络自媒体发展的影响第40-41页
     ·网络的协同过滤机制影响第41-42页
     ·网络媒体推波助澜第42页
     ·网络意见领袖的推动第42-44页
4.网络群体极化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第44-54页
   ·网络群体极化的影响第44-47页
     ·易暴力侵犯他人权益、危害社会第44页
     ·易形成极端意见加深社会分歧第44-45页
     ·危及民主政治的发展第45-46页
     ·易消解社会凝聚力第46页
     ·易为敌对势力所利用第46-47页
   ·网络群体极化的应对策略第47-54页
     ·优化社会管理第47-49页
     ·强化网络监管第49-51页
     ·加强网络法律与道德建设第51-54页
5.结语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后记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民集中居住模式研究--基于长三角的实践
下一篇:媒介建构社会真实的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