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国外对预应力砌体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预应力砌体的种类和应用范围 | 第11-12页 |
1.2.2 预应力筋的张拉与锚固 | 第12页 |
1.2.3 预应力损失 | 第12-14页 |
1.2.4 预应力砌体结构的设计 | 第14-15页 |
1.3 国内对预应力砌体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预应力砌体结构的研究前景和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4.1 预应力砌体符合砌体结构发展趋势 | 第16页 |
1.4.2 当前我国预应力砌体的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 第17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页 |
第二章 预应力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有限元分析 | 第21-39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预应力砌体墙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 | 第21-25页 |
2.2.1 单元模型 | 第21-22页 |
2.2.2 钢筋处理方式 | 第22-23页 |
2.2.3 材料模式 | 第23页 |
2.2.4 计算假定 | 第23页 |
2.2.5 Ansys中对混凝土及砌体开裂的模拟 | 第23-24页 |
2.2.6 荷载 | 第24页 |
2.2.7 求解策略 | 第24-25页 |
2.2.8 收敛准则 | 第25页 |
2.3 预应力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受力性能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25-37页 |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2.3.2 模型材料参数的选定 | 第26-31页 |
2.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1-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的试验研究 | 第39-64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简介 | 第39-40页 |
3.3 试验概况 | 第40-46页 |
3.3.1 试验设计与试件制作 | 第40-43页 |
3.3.2 试验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 | 第43-45页 |
3.3.3 预应力的施加 | 第45-46页 |
3.4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 第46-48页 |
3.4.1 试验装置 | 第46-48页 |
3.4.2 加载制度 | 第48页 |
3.5 试验观测项目 | 第48-49页 |
3.6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9-62页 |
3.6.1 试件加载过程与裂缝形态 | 第49-52页 |
3.6.2 墙体主要试验结果 | 第52-54页 |
3.6.3 试件受力分析 | 第54-55页 |
3.6.4 钢筋应变分析 | 第55-56页 |
3.6.5 滞回曲线 | 第56-58页 |
3.6.6 试件的骨架曲线 | 第58-59页 |
3.6.7 延性系数与变形能力 | 第59-60页 |
3.6.8 耗能能力 | 第60-61页 |
3.6.9 恢复力模型 | 第61-6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第四章 预应力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抗裂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64-73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预应力砌块砌体抗裂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64-66页 |
4.3 预应力砌块砌体抗震抗剪承载力分析 | 第66-71页 |
4.3.1 预应力砌块砌体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 第66-70页 |
4.3.2 预应力砌块砌体抗震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70-71页 |
4.3.3 计算结果比较 | 第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第五章 预应力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设计和施工建议 | 第73-78页 |
5.1 预应力砌块砌体设计建议 | 第73-75页 |
5.1.1 预应力砌块砌体的计算方法 | 第73页 |
5.1.2 预应力砌块砌体材料的选择 | 第73页 |
5.1.3 预应力筋的布置 | 第73-74页 |
5.1.4 预应力的损失 | 第74页 |
5.1.5 锚具和端部垫块 | 第74-75页 |
5.2 施工建议及细部构造 | 第75-77页 |
5.2.1 开窗洞墙体的抗裂措施 | 第75页 |
5.2.2 预应力的施加方法 | 第75-76页 |
5.2.3 预应力钢筋的连接、锚固与保护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页 |
6.2 展望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