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配电变压器监测的意义 | 第11-13页 |
| ·配变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论文安排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配电变压器在线状态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第17-26页 |
| ·通信方式的选择 | 第17-19页 |
| ·常用通信方式的比较 | 第17-18页 |
| ·GPRS 通信技术在配变监测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 | 第18-19页 |
| ·组网方案的选择 | 第19-20页 |
| ·配变监测终端的功能需求分析及方案设计 | 第20-21页 |
| ·系统硬件设计 | 第21-24页 |
| ·系统软件设计 | 第24-25页 |
| ·DSP 中软件设计 | 第24页 |
| ·嵌入式系统 ARM 中软件设计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电参数测量算法分析 | 第26-39页 |
| ·交流采样方法 | 第26-27页 |
| ·电参量计算算法分析 | 第27-32页 |
| ·纯正弦信号下的电参量计算算法 | 第27页 |
| ·有谐波信号下的电参量计算算法 | 第27-30页 |
| ·均方根算法 | 第28-29页 |
| ·全波傅氏算法 | 第29-30页 |
| ·本系统采用的电参量计算算法 | 第30-32页 |
| ·电参量测量误差分析及解决措施 | 第32-37页 |
| ·电器元件误差分析 | 第32-33页 |
| ·误差与电流的关系 | 第33-34页 |
| ·比差补偿 | 第34页 |
| ·相差补偿 | 第34-37页 |
| ·频率改变情况下的相差补偿 | 第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配变在线状态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第39-53页 |
| ·DSP 和 ARM 内核的选择 | 第39-41页 |
| ·系统采集电路板 | 第41-42页 |
| ·存储器扩展 | 第42-44页 |
| ·通信接口的设计 | 第44-47页 |
| ·显示接口电路设计 | 第47-48页 |
| ·GPRS 通信电路设计 | 第48-49页 |
| ·其余电路设计 | 第49-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配变在线状态监测系统界面设计 | 第53-65页 |
| ·Qt/Embedded 的简介 | 第53页 |
| ·Qt 系统的信号与槽机制 | 第53-55页 |
| ·信号与槽机制概述 | 第54-55页 |
| ·元对象编译器(MOC) | 第55页 |
| ·图形驱动程序 | 第55-56页 |
| ·嵌入式系统中 Qt/Embedded 的程序编写 | 第56-64页 |
| ·Qt/Embedded 中三个主要的基类介绍 | 第56-57页 |
| ·QtDesigner 的介绍和使用 | 第57-58页 |
| ·Qt/Embedded 的中文化 | 第58-60页 |
| ·Qt/Embedded 中主函数的编写 | 第60-61页 |
| ·Qt/Embedded 程序的设计流程 | 第61-62页 |
| ·交叉编译 | 第62-64页 |
| ·嵌入式系统中键盘程序的设计 | 第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配变在线状态监测系统实际应用案例 | 第65-77页 |
| ·操作界面 | 第65-66页 |
| ·功能介绍 | 第66-72页 |
| ·抄表功能 | 第66页 |
| ·负荷分析 | 第66-67页 |
| ·电量分析 | 第67-68页 |
| ·异常分析 | 第68-69页 |
| ·线损分析 | 第69-72页 |
| ·案例介绍 | 第72-76页 |
| ·10kV 馈线线损分析情况 | 第72页 |
| ·馈线下用户线损分析情况 | 第72-74页 |
| ·10kV 馈线线损及用户线损精确比对情况 | 第74-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结论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附件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