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儒家论文

先秦儒家修身思想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一、绪论第11-19页
 (一) 选题意义第11-12页
 (二) 文献综述第12-14页
 (三) 研究目标第14-15页
 (四) 研究方法第15-16页
 (五) 研究思路第16-17页
 (六) 基本概念第17-19页
二、先秦儒家修身思想的理论基础第19-31页
 (一) 天人论:人事天命,顺之制之第19-23页
  1 孔子:尽人事而待天命第19-20页
  2. 孟子:尽心知性,知性知天第20-21页
  3.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第21-23页
 (二) 心性论:性善性恶,思虑征知第23-27页
  1. 孟子:良能良知,尽心知性第23-24页
  2. 荀子:性恶善伪,化性起伪第24-27页
 (三) 知行论:人能弘道,仁治天下第27-29页
  1. 孔子:学而知之,力足行之第27-28页
  2. 孟子: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第28页
  3. 荀子:天君征知,行之为圣第28-29页
 本章小结第29-31页
三、先秦儒家修身的基本模式第31-56页
 (一) 修身之价值目标:内圣外王,兼济天下第31-35页
  1. “穷则独善其身”的君子人格第31-33页
  2. “达则兼济天下”的圣人追求第33-35页
 (二) 修身之基本原则:内仁外礼,中庸诚之第35-44页
  1. 忠恕之仁,立人达人第35-37页
  2. 贵和之礼,仁之文也第37-39页
  3. 中和位育,执中有权第39-42页
  4. 诚之天道,反身而诚第42-44页
 (三) 修身之基本方法:敏而好学,谨言慎行第44-51页
  1. 博学于文,学而时习,敏而好学第44-46页
  2. 思则不罔,见贤思齐,守道慎独第46-49页
  3. 谨言慎行,耻言过行,学不若行第49-51页
 (四) 修身之不同标准:君臣有义,父子有亲第51-55页
  1. 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第51-53页
  2. 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第53-54页
  3. 孝悌而谨信,爱亲以学文第54-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四、先秦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特征第56-63页
 (一) 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第56-57页
 (二) 向内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第57-59页
 (三) 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冲突第59-60页
 (四) 德性与智性的冲突第60-63页
五、先秦儒家修身思想的现代启示第63-68页
 (一) 个人层面:重树个人主体地位,应对价值危机第63-65页
 (二) 人际层面:再建人际情感联结,化解心理危机第65-66页
 (三) 社会层面:建构社会和谐秩序,缓和社会危机第66-68页
六、总结与反思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911年汉口租界风潮研究
下一篇: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视域下的贫富差距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