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前言 | 第10-18页 |
·小麦旗叶姿态及其遗传调控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小麦旗叶功能与高产 | 第10-12页 |
·作物旗叶姿态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植物叶片夹角与激素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利用QTL 分析进行植物叶片发育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 第13-14页 |
·基因定位的方法 | 第14-16页 |
·质量性状基因定位 | 第14页 |
·数量性状QTL 定位 | 第14-15页 |
·DNA 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15-1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8-23页 |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试验方法 | 第18-23页 |
·旗叶直立和下披基因定位 | 第18-21页 |
·遗传距离计算的方法 | 第21-22页 |
·近等基因系小偃54 和小偃81 以及8602 叶枕区死细胞鉴定方法 | 第22-23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3-32页 |
·前言 | 第23页 |
·结果分析 | 第23-32页 |
·小偃54 和8602 旗叶姿态的差异 | 第23-24页 |
·小偃54 和8602 旗叶姿态差异的遗传学分析 | 第24页 |
·连锁标记的筛选 | 第24-25页 |
·进一步对控制小麦旗叶姿态表型的基因定位 | 第25-28页 |
·旗叶下披和叶枕区细胞坏死关系检测 | 第28-32页 |
4 讨论 | 第32-34页 |
·有关两个主效QTL 位点的遗传定位探讨 | 第32页 |
·小麦旗叶下披的影响因素探讨 | 第32-33页 |
·下一步研究工作 | 第33-34页 |
5 结论 | 第34-36页 |
·“小偃54×8602”RIL 群体的初定位 | 第34页 |
·利用“小偃54×8602”_F2 群体的更进一步定位 | 第34页 |
·旗叶下披与叶枕细胞坏死关系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3页 |
附录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