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裂解气压缩机结焦机理 | 第10-14页 |
·金属催化引发结焦 | 第11-12页 |
·自由基聚合结焦 | 第12-13页 |
·Diels-Alder 缩合引发结焦 | 第13-14页 |
·影响结焦的主要因素 | 第14页 |
·国内外裂解气压缩机结焦分析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色谱技术及其应用 | 第16-18页 |
·液相色谱技术 | 第16-17页 |
·裂解气相色谱技术 | 第17-18页 |
·裂解色谱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 第18-22页 |
·裂解色谱法研究渣油中硫化物的结构 | 第18-19页 |
·裂解色谱法研究橡胶制品 | 第19-21页 |
·裂解色谱分析油母质及煤成烃 | 第21-22页 |
·裂解色谱分析烯烃装置塔堵物组成 | 第22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4-33页 |
·样品、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实验样品与试剂 | 第24-25页 |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垢样元素组成测定 | 第25-26页 |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25页 |
·样品焙烧产物 XRD 衍射 | 第25-26页 |
·垢样的溶剂萃取 | 第26页 |
·萃取相的柱色谱分离 | 第26-29页 |
·柱色谱装置的建立 | 第26-27页 |
·柱色谱装置的使用 | 第27-29页 |
·柱色谱装置的使用效果检验及垢样萃取相柱色谱分离 | 第29-31页 |
·薄层色谱法(TLC)确定最佳淋洗液 | 第29-30页 |
·柱色谱装置分离效果的检验 | 第30页 |
·垢样萃取相的柱色谱分离及鉴定 | 第30-31页 |
·萃余相的裂解及定性定量分析 | 第31-33页 |
·几种已知聚合物的裂解 | 第31页 |
·特征裂解温度的选择 | 第31页 |
·垢样萃余相的裂解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垢样元素组成的表征及其溶剂萃取 | 第33-37页 |
·垢样的元素组成表征 | 第33-35页 |
·垢样的 FT-IR 结果 | 第33页 |
·垢样焙烧产物分析 | 第33-35页 |
·垢样的溶剂萃取结果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垢样萃取相的柱色谱分离与分析 | 第37-47页 |
·检验柱色谱装置分离效果 | 第37-39页 |
·萘、茴香醛、N-甲基-2 吡咯烷酮混合液柱色谱分离的最佳淋洗液确定 | 第37页 |
·硅胶粒度的确定 | 第37-38页 |
·萘、茴香醛、N-甲基-2 吡咯烷酮混合液的柱色谱-红外联用分析 | 第38-39页 |
·柱色谱装置分离裂解气压缩机垢样萃取相 | 第39-46页 |
·最佳淋洗液的选择 | 第39页 |
·硅胶粒度的确定 | 第39页 |
·裂解气压缩机缸体部位垢样萃取相的柱色谱-红外联用分析 | 第39-42页 |
·裂解气压缩机叶轮部位垢样萃取相的柱色谱-红外联用分析 | 第42-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垢样萃余相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第47-54页 |
·聚丁二烯和聚丙烯裂解气相色谱结果 | 第47-48页 |
·聚丁二烯裂解气相色谱结果 | 第47页 |
·聚丙烯裂解气相色谱结果 | 第47-48页 |
·特征裂解温度的确定 | 第48页 |
·垢样热裂解产物定性与定量分析 | 第48-53页 |
·垢样萃余相红外结果 | 第48-49页 |
·垢样萃余相裂解结果 | 第49-52页 |
·垢样裂解机理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裂解气压缩机焦垢形成机理分析 | 第54-56页 |
·醛酮的 Aldol 聚合方式 | 第54-55页 |
·Diels-Alder 缩合方式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详细摘要 | 第65-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