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5页 |
| 缩略语表 | 第5-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 1. 中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 第11-13页 |
| ·概述 | 第11页 |
| ·眩晕病病因病机 | 第11-12页 |
| ·中医临床辨证分型 | 第12-13页 |
| ·眩晕的治疗原则 | 第13页 |
| 2. 现代医学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认识与研究 | 第13-17页 |
|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及来源 | 第13页 |
|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 第13-14页 |
|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影像学检测 | 第14-15页 |
|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鉴别诊断 | 第15页 |
|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治疗 | 第15-17页 |
| 3. 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传统针灸学治疗眩晕的相关论述 | 第17-18页 |
| ·近代临床针灸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临床观察 | 第20-26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20-21页 |
| ·一般资料 | 第20页 |
| ·诊断标准 | 第20页 |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0-21页 |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1页 |
| 2. 治疗方法 | 第21-22页 |
| ·治疗组 | 第21页 |
| ·对照组 | 第21-22页 |
| 3. 评定方法 | 第22-23页 |
| ·观察指标 | 第22页 |
| ·疗效判定 | 第22-23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23页 |
| 4. 结果 | 第23-26页 |
| 讨论 | 第26-36页 |
| 1. 立题依据 | 第26页 |
| 2. 选穴依据 | 第26-28页 |
| ·风池穴作用机理 | 第26-27页 |
| ·供血穴作用机理 | 第27-28页 |
| ·四神聪穴作用机理 | 第28页 |
| 3. 评分量表的选择 | 第28-30页 |
| ·眩晕的症状和体征评分 | 第28页 |
|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评分量表 | 第28-29页 |
| ·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的检测及评价 | 第29-30页 |
| 4. 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性眩晕的现代机理探讨 | 第30-31页 |
| ·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 | 第30页 |
| ·针刺后对临床症状影响 | 第30页 |
| ·针刺后对血液成分和血流变指标的影响 | 第30-31页 |
| ·针刺对脑血流量的影响 | 第31页 |
| 5. 电项针疗法的作用特点及疗效分析 | 第31-33页 |
| ·电项针疗法的作用特点 | 第31-32页 |
| ·疗效分析 | 第32-33页 |
| 6. 本研究对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性眩晕的优势 | 第33-34页 |
| 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34-36页 |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34页 |
|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34-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 附录 | 第42-44页 |
| 个人简历 | 第44-45页 |
| 附录 | 第45-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