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9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回顾 | 第14-27页 |
·全球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 | 第14-18页 |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的水汽与深对流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的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9页 |
第二章 模式、资料与计算方法 | 第39-52页 |
·WACCM3模式 | 第39-40页 |
·资料介绍 | 第40-43页 |
·再分析资料 | 第40-41页 |
·卫星资料 | 第41-43页 |
·计算方法 | 第43-49页 |
·对流层顶 | 第43-45页 |
·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通量 | 第45页 |
·残余环流质量通量 | 第45-46页 |
·季风指数 | 第46-47页 |
·西风指数 | 第47页 |
·从TRMM卫星资料甄别深对流系统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第三章 青藏高原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的水汽时空变化特征 | 第52-70页 |
·引言 | 第52-53页 |
·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附近(100 hPa)水汽的一般分布特征 | 第53-57页 |
·青藏高原上空UTLS区域的水汽演变与垂直输送 | 第57-65页 |
·夏季风未出现阶段(3-4月)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附近的水汽分布 | 第57-59页 |
·夏季风开始发展阶段(5-6月)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附近的水汽分布 | 第59-60页 |
·夏季风发展旺盛阶段(7-8月)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附近的水汽分布 | 第60-61页 |
·夏季风旺盛阶段(7-8月)高原上空UTLS区域的水汽输送 | 第61-64页 |
·夏季风衰退阶段(9-10月)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附近的水汽分布 | 第64-65页 |
·高原与高原以东、以西地区UTLS区域水汽的季节变化 | 第65-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第四章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区域的水汽水平分布特征与成因分析 | 第70-83页 |
·引言 | 第70-71页 |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UTLS区域水汽的分布特征 | 第71-74页 |
·影响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UTLS区域水汽分布的成因分析 | 第74-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第五章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深对流系统的分布特征 | 第83-107页 |
·引言 | 第83-85页 |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深对流系统的分布特征 | 第85-92页 |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深对流系统的年变化和季节变化 | 第92-95页 |
·青藏高原上空深对流系统的个例分析 | 第95-101页 |
·小结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第六章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交换 | 第107-130页 |
·引言 | 第107-108页 |
·数值实验 | 第108-109页 |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穿越对流层顶质量通量的分布特征 | 第109-116页 |
·青藏高原及及其邻近地区STE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可能机制 | 第116-125页 |
·小结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130-135页 |
·论文主要结论 | 第130-133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