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形态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课题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5-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形态概述 | 第22-41页 |
·屋顶空间形态概念的界定 | 第22-26页 |
·屋顶的含义 | 第22-23页 |
·关于“空间” | 第23-24页 |
·关于“形态” | 第24-25页 |
·“空间”与“形态”的关系 | 第25-26页 |
·屋顶空间形态的生成影响因素 | 第26-33页 |
·自然因素 | 第26-28页 |
·功能因素 | 第28-30页 |
·文化因素 | 第30-31页 |
·技术因素 | 第31-33页 |
·屋顶空间形态的发展沿革 | 第33-40页 |
·我国建筑屋顶空间形态的发展沿革 | 第34-37页 |
·西方建筑屋顶空间形态的发展沿革 | 第37-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公共建筑屋顶空间的本体形态解读 | 第41-63页 |
·檐部 | 第41-44页 |
·檐部的形状 | 第41-42页 |
·挑檐连接处理 | 第42-44页 |
·屋盖 | 第44-53页 |
·屋盖的形式原型 | 第45页 |
·基本形式的运用 | 第45-53页 |
·女儿墙 | 第53-55页 |
·女儿墙同墙面处于同一垂直面 | 第54页 |
·女儿墙同墙面不处于同一垂直面 | 第54-55页 |
·附属构件 | 第55-58页 |
·天窗 | 第56-57页 |
·架空构架 | 第57-58页 |
·屋顶同其它建筑要素的组织关系 | 第58-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形态的特征性研究 | 第63-95页 |
·屋顶空间形态的拓展功能特征 | 第63-72页 |
·屋顶花园 | 第63-65页 |
·屋顶开放空间 | 第65-67页 |
·生态补偿 | 第67-72页 |
·屋顶结合太阳能利用的空间形态 | 第68-70页 |
·屋顶结合风能利用的空间形态 | 第70-72页 |
·屋顶空间形态的情感体验特征 | 第72-79页 |
·地域文化表达 | 第72-75页 |
·场所关联 | 第75-78页 |
·精神象征 | 第78-79页 |
·屋顶空间形态的结构造型特征 | 第79-93页 |
·直线形 | 第80-84页 |
·框架结构造型 | 第80-81页 |
·桁架结构造型 | 第81-83页 |
·拉索结构造型 | 第83-84页 |
·曲线形 | 第84-88页 |
·拱结构造型 | 第84-85页 |
·悬索结构造型 | 第85-87页 |
·其它曲线形结构造型 | 第87-88页 |
·空间形 | 第88-93页 |
·网架结构造型 | 第89-90页 |
·网壳结构造型 | 第90-91页 |
·膜结构造型 | 第9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五章 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形态的设计手法研究 | 第95-117页 |
·屋顶空间形态的几何形体组织设计 | 第95-108页 |
·几何形体的类型 | 第96-97页 |
·立方体 | 第96页 |
·圆柱体 | 第96页 |
·椎体 | 第96-97页 |
·球体 | 第97页 |
·其它形体 | 第97页 |
·几何形体的组织方式 | 第97-105页 |
·加法模式 | 第98-100页 |
·减法模式 | 第100-105页 |
·几何关系的畸变形 | 第105-108页 |
·穿插与交错 | 第105-106页 |
·扭曲与变形 | 第106-108页 |
·屋顶空间形态的界面设计 | 第108-116页 |
·界面材质设计 | 第108-112页 |
·界面色彩设计 | 第112-114页 |
·界面实与虚的设计 | 第114-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六章 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形态的城市属性及发展趋势 | 第117-126页 |
·屋顶空间形态的城市属性 | 第117-120页 |
·塑造城市肌理 | 第117-118页 |
·构建城市天际线 | 第118-119页 |
·高度控制 | 第118页 |
·体量控制 | 第118-119页 |
·丰富城市空间层次 | 第119-120页 |
·檐下城市灰空间 | 第119页 |
·平衡城市空间结构 | 第119-120页 |
·城市用地空间延伸 | 第120页 |
·屋顶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 第120-125页 |
·高技化 | 第121-122页 |
·生态化 | 第122-124页 |
·人性化 | 第124-125页 |
·一体化 | 第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结语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1页 |
附录一 图片来源 | 第131-135页 |
附录二 表格来源 | 第135-13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