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曲溢洪道多级跌水与底流复合消能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3页 |
| ·水流特性研究 | 第11-12页 |
| ·弯道水流结构改善措施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 第13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 2 弯道水流特性及常用的弯道水流改善措施 | 第15-24页 |
| ·弯道水流的水力特性研究 | 第15-18页 |
| ·水面横比降 | 第15-16页 |
| ·水面纵比降 | 第16页 |
| ·弯道环流 | 第16-17页 |
| ·弯道急流冲击波 | 第17-18页 |
| ·常用的弯道水流改善措施 | 第18-23页 |
| ·渠底超高法 | 第18-19页 |
| ·复曲线法 | 第19-20页 |
| ·多级跌水消力池法 | 第20-21页 |
| ·双曲底板法 | 第21页 |
| ·斜底槛法 | 第21-22页 |
| ·转向分流墩法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某工程弯曲溢洪道模型试验研究 | 第24-42页 |
| ·工程概况 | 第24页 |
| ·水工模型设计 | 第24-28页 |
| ·模型比尺及材料选取 | 第24-27页 |
| ·模型试验的设备选用 | 第27-28页 |
| ·弯曲溢洪道的水力特性 | 第28-41页 |
| ·泄流能力 | 第28-30页 |
| ·时均压力 | 第30-34页 |
| ·溢洪道流态 | 第34-36页 |
| ·水深与流速分布 | 第36-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4 底流复合消能试验研究 | 第42-57页 |
| ·方案比选与结构布置 | 第42-44页 |
| ·辅助消能工的作用机理 | 第44-47页 |
| ·斜坎 | 第44-45页 |
| ·水垫塘 | 第45页 |
| ·T形墩 | 第45-47页 |
| ·分流墩 | 第47页 |
| ·底流复合消能的水力特性 | 第47-56页 |
| ·泄流流态 | 第47-48页 |
| ·流速分布及水面线形态 | 第48-56页 |
| ·消能效果评价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5 多级跌水与底流复合消能试验研究 | 第57-82页 |
| ·多级消能的工程应用 | 第57-59页 |
| ·模型设计 | 第59-61页 |
| ·多方案比选 | 第61-63页 |
| ·消能元件的水力设计与布置 | 第63-69页 |
| ·弯曲陡槽段 | 第63-64页 |
| ·二级消力池及下游段 | 第64-69页 |
| ·多级消能的水力特性研究 | 第69-79页 |
| ·泄流能力 | 第69-71页 |
| ·泄流流态 | 第71-72页 |
| ·流速分布及水面线形态 | 第72-78页 |
| ·防冲槽冲刷试验 | 第78-79页 |
| ·多级消能效果评价 | 第79-80页 |
| ·消能率 | 第79-80页 |
| ·创新点 | 第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结论 | 第82-83页 |
| ·展望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